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_1500字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后感1500字

对于喜爱吴晓波作品的读者来说,在茫茫书海中,作者本就是明亮的灯塔,自会聚拢数量庞大的读者和类型各异的话题。作为中国最优秀的财经写作者之一,吴晓波的新作《腾讯传》自然值得细读。
无论真实世界的年龄相差多大,近二十年前,我们几乎在同时携手迁徙,来到了日后被称为“互联网世界”的虚拟空间中。从那时起,一只小企鹅就始终伴随左右,“嘀嘀嘀”的声音背后,一个个由比特组成的字符、图片和表情裹挟着我们的生活,毫不停歇奔向前方。
从1998年11月11日创业至今,十八年来,腾讯公司从初创到上市,从3Q大战的转折到微信的崛起,就如同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横冲直撞,野蛮生长。
如此丰富的维度,每一个侧面几乎都是中国互联网的活化石。如果没有清晰的问题意识,任何的叙述都可能失之洞察,流于浅薄。好在,自出发起,吴晓波就提出了三个核心问题:
——为什么是腾讯,而不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成为当今中国市值最高、用户数最多、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它的成功是一次战略规划的结果,还是偶然的产物?
——为什么腾讯曾经遭遇空前的质疑,它所面临的模仿而不创新、封闭而不开放的“指控”是怎样形成的?性情温和的马化腾如何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全民公敌”?
——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有什么异同?前者的繁荣是一次长期的追随之旅,还是有自己的东方式生存之道?
如果你读罢全书,就会对这三个问题所涉及的领域形成清晰的脉络。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是脉络而非答案,是因为这些问题永远不会有终极答案。
腾讯的成功自然不是一次战略规划的结果。创业之初的马化腾,还对寻呼机拥有极大的热情和执着。但腾讯的成功更绝非偶然,马化腾和其他四位合伙人同属于中国第三代创业者,他们与生俱来的兴趣、专业和敏锐是创业最大的胜负手。而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和允许试错的互联网灰度文化,正构成了腾讯成功的底层基因。
“一个创造者对他创造的历史非常陌生”,书中的这句话仿佛是腾讯的隐喻,也似乎能够回答腾讯在开放和封闭选择前的些许纠结。“模仿而不创新”,似乎是大多数用户对腾讯的直观感受,然而,即使是同类产品,其背后的细节推敲和人性考量,就不是创新嘛?
以QQ空间为例,腾讯团队对其的定义为“用户在虚拟世界里的、独享的私人场所”,这个类似家庭客厅的地方,每当有客人到访,“用音乐款待客人是一种最常见的礼貌”。
也就是说,腾讯公司创造性的将音乐与使用场景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QQ音乐的弯道超车。“人们购买音乐的动机,是为了对特定的人表达情感。”
在我看来,这也是阅读本书的另一大乐趣。你会了解到,那些我们熟悉的应用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设计理念和竞争策略。自此,当你再次使用它们时,一代互联网人的专注和用心会变得可感、可触摸。
中国互联网自然有自己东方式的生存之道。在“战MSN”一章中,MSN惨败于腾讯就是其最生动的体现。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在技术和趋势方面与美国互联网公司看齐之后,中国互联网在区域性的文化、消费及政策特征方面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从另一个角度说,《腾讯传》也同样适合那些试图了解二十年来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历程的读者们。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适当警惕以阅读企业史的心态来领略和欣赏这些故事。
相反,恰当的做法应当是时刻提醒自己,它们不是单纯的企业历史,供读者凭吊惋惜或膜拜向往。无论书籍打开还是合上,腾讯从没有停下,他们还在奔跑,一骑绝尘。
而对即将迎来“下半场”的中国互联网来说,未来,更多的“腾讯故事”将会被创造和记录。借用吴老师的一句话,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自会有了解它们的冲动和参与它们的使命。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336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