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点二战史》读后感2000字
二战过去半个多世界,全球人民处于难能可贵的和平建设年代,居危思安,以史为鉴,战争中总能窥探出和平的发展因素…
本书是以时间为主要脉络,分隔几大战场来阐述,不仅可以从时间上看到孕育战争的原因,看到战争中的各方较量,见证最终的历史审判,而且从轴心国和同盟国的阵地分写可以感受这场战争波及的范围之广,造成的危害之大。所以,总的来说,个人还是觉得不错,从时间上把握缘由影响,从空间上感受战争危害,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这场空前的大战。
关于二战,我认识不深,只是从一些碎片的信息中,看到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也加深了我对这场战争产生的怀疑,德国日本意大利在我中华看来都不过是弹丸之地,为什么这几个\小国\掀起了世界范围的血雨腥风?经历一战的痛苦,渴望和平的人类怎样又爆发了一次不安分的骚乱?世界大战岂是像几个人为追名逐利而打架一样简单就开始了…历史总是无情的,它在叙述着昨天的故事,今天的人冷眼旁观,却像看笑话,或是侥幸心理,对于昨天的人民谁还记得…冷眼旁观者有几点感受:
第一,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从轴心国的形成,到战争的推进中,同盟国的建立,我看到一个个伪善的国家,为了本国利益,还是为了统治者的一己私利?时而交好,转瞬又撕破脸。苏联,英法等国可以为了自己的传统殖民地利益与德国交好,眼看他国被瓦解被吞噬,唇亡齿寒,当一个个小国消化之后,苏联和英法等国火烧眉毛,被迫又站到了德国的对面,战争结束后,苏联又因为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又同广大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立。朋友是暂时的,敌人也是相对的,战后日本与西德的崛起,不就是美国制衡苏联和中国的一个盟友,难道他不记得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血战?矛盾一直存在,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第二,团结统一是战胜战争的最宝。二战为什么取得胜利,我们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是全世界范围内反同盟的建立。从中国国内来看,是形成了全民族统一战线,其实为什么九一八事变发动,为什么七七事变爆发,内因不仅有中国近代经济政治落后的原因,还有国内动荡分解的原因,攘外必先安内,如果国内早点团结可能战争的危害会减小…世界范围内,主义肆行,就是英法等国家的绥靖政策,在战争时期,各个国家为自己利益不管他国生死,在战争初期各自为阵的做法也是损失惨重,只有后期一系列会议之后,世界反联盟的成立,才最终加剧了灭亡。
第三,战争是无情的,无论是不可一世的主义还是正当反抗的反主义同盟,这场战争无疑带来的都是痛苦与反思,这不禁让人反思战争的初衷,质问挥起屠刀的人。作为中国人我们有无数的同胞惨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屠刀之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不同程度受到摧残,特别是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动乱中被清洗,物质文明的摧残可以有时间去弥补,但是精神上的伤害是久久不能愈合。在美国向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后,广岛和长崎成为一个死城,日本人民饱受原子弹的恐惧压迫。作为一个战争发起国,你说他是受到了历史的惩罚,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嘲笑暗讽,还是说你应该站在人性的角度为这些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怜惜,申论。所以,战争是专制者实现其专政统治和伟大霸业的屠刀,而乱入其中的官兵卷入其中的人民是独裁者的政治牺牲品,陪葬的还有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第四,资本主义的夸张史是一部发展史,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发展都要侵略和扩张来实现。本书开始就说到了德意日三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是本国资源短缺,发展受限,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去侵略别国,怪不得说资本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沾染着鲜血。这场战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对于一战分赃的不满意,对于本国发展的困境,经济危机的转移下所导致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专制者现在本国人民的立场,自诩为国为民,向别国人民举起了屠刀,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发展问题,所有的前进都要以损害他国他人利益为前提。反观二战后各国的崛起,我们也看到了和平发展的希望,日本和西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在马歇尔计划后实现了本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当今社会,从竞争略夺到公平合作,人类在创造一种新的经济发展道路…
最后,看完这本书我也有一些疑问,纯粹个人胡思乱想…首先,中国国内的汪伪政府的建立是不是有其正面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损害?其次,没有爆发二战,是不是就没有世界范围内的重新洗牌,向中国这样深受外国侵略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民族独立?另外,太平洋战场,如果日本没有在美国领土动武,美国的中立态度下世界局势怎样走向?最后,战争的发生证明这自然界的肉弱强食法则在人类社会同样,五大洲都没能幸免,但鲜有南非人民参与,是地方太远,还是说这些国家无关痛痒…
人都是自私的,但是人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践踏他人的自由。世界是一个统一体,从人性而不是本国国民出发,和平就有可能。战争不是途径更不是目的,从竞争到合作,人类探索新的生存和发展规则。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3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