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史》读后感1400字
似曾相识的经济史
每每系统地去读日本战后经济史,愈能感受到日本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异曲同工之处:初期的增长都是源于国家宏观干预,反映在经济层面就是产业扶持政策,通过让国家背书乃至承担试错成本的方式大力扶植重工业,使其短时期内呈现高速增长。
一个经济体在其发展初期,政府干预式发展未必是坏的,首先你有榜样,你有发达的经济体可以学习,那么政府干预可以最大化降低决策成本,缩短市场自发寻求路径的时间。
日本这一阶段就是1955年~1970年,日本在这期间最大的红利有朝鲜战争短期催生出的工业基础、日本1940经济体制(作者一再强调)下人们对于国家强盛近乎于狂热的、日本终身雇佣制下与企业同甘共苦的忠诚情感(有助于应对小型危机),这一切让日本利用其自身的人口优势、产业成本优势以及企业制度优势度过了经济高速增长期。
以日本的粗钢产量来看,与我们的阶段非常相似,只不过日本提前了四十年而已。
日本后期危机的伏笔也是在这个时候所埋下的。产业政策扶植下的制造业高速增长,开始侵入到全球化分工体系之中,从而树立了日本品牌;但既然是产业政策扶持的产物,必然是不均衡的。
日本的不均衡在于“金融”,一方面是指其自身制度的不健全,另一方面是指其并非对外开放自由化。后者成就了日本对美国的天量贸易顺差,因为日本有优势的商品可以进入美国市场,但是美国先进的金融服务却无法打开日本的国门。这一切最终以1985年的“广场协议”达到激化的巅峰。随后日元的快速升值又让日本有了买下全球的狂妄资本,最高峰时,日本本土的房地产市值是美国的4倍,泡沫就此产生。
衰败的逻辑在泡沫产生之时就有了,空前高涨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让原本就不健全的金融行业全面进入投机时代。金融自由创新的同时,催生了各种金融套利、金融投机……大量资金从制造业流向地产、金融这些本身不会铸造日本国力的行业;而反过来由于汇率的大幅升值、土地价格居高不下,造成制造业实际经营业绩大幅下滑。这让日本在全球最为光鲜的名片也黯然失色,接踵而至的是企业边际收入下降、居民边际收入下降,传统引以为自豪的终身雇佣制又让企业无法裁员减负,生活的艰辛导致出生率下降,日本又无可避免得陷入了人口老龄化……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曾经的美好都变成了掣肘!
按照作者理解,日本经济衰退最大的根源就是经济体制的不合时宜,20世纪80年代还在以1940年经济制度引以傲,不合时宜的经济制度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错配,当然无法激发出应有的经济增长动力。
其实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就是当你有榜样的时候,你需要的只是如何摒除其他不合理意见,朝着榜样努力即可,这个时候产业政策是减少决策成本的。但是当你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的时候,旧有的产业政策就会失效,当没有榜样,却偏要树立想象中的榜样时,有形的手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制度成本。
回看日本战后的发展历程,的确有太多的地方和我们相似,虽然在时间点、制度背景等方面有较大分歧,但依然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尤其是在我们面临经济顺周期效应最为明显的“房地产行业”濒临拐点之时,多一份冷静是必须的。就像作者坦言,他预言日本经济泡沫最初就是因为“感觉怪怪的。”当一个以勤劳致富为美德并且走上致富道路的国家,人民都不再谈论勤劳致富,而是全都想着在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不劳而获赚快钱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感觉怪怪的!
最后用作者对于中国一句评论作为结尾,“我认为中国政府至今仍未能有效处理房价下跌造成的金融机构及地方政府的不良债权问题。”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4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