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1400字
很喜欢这部纪录片,所以有机会便找了这本书来看。
书里面提到最多的是:静心和匠人精神。
静心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定力与专注,隐隐安慰了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因为,当时的人们心如止水,不浮躁,踏踏实实做事做人。
文物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悲欢离合,这些文物所承载的大量的历史信息,借着修复工艺,也一代代地保存了下来。如果没有一颗不功利的心和沉稳的做事风格,根本没有办法执着追求艺术,修复文物。
在尘土飞扬万众创业的年代,在网络把成功者更粗暴更快速地推到我们面前的成功学的时代,人们内心仍然渴望一些更加长久不变的事物,像海水泡沫下的岩石。正是因为心够静,他们才能一代一代经久不息,将文物修复得完美。修补的时候,要隐藏个性,尊重作品。
超脱于物质层面,专注于工艺的价值。盛世收藏的喧嚣,对照出手艺人的本真。这离不开他们内心传承的匠人精神。
正心诚意才能做出正确工艺,格物致知深入物的本质,当匠人的本真与物的本质相遇,物我两忘。
“工匠精神不就是对工作点点滴滴,就是你能跟你的工作对上话,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潜移默化,从师父那里感悟到的,不见得他跟你说什么,而是你从他身上去感觉这种精神。”
实际上就是一个踏实的心境,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潜移默化,从师父那里感悟到的,不见得他跟你说什么,而是你从他身上去感觉这种精神。
“可以巧手以做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致”,《髹饰录》中这条工艺原则,最好地概括了匠人原则。好的工匠,一定是通过笨拙的学习之道成长起来,其间绝无捷径。因为寻求捷径的投机在路的起点已被摒弃。
技艺容不得欺骗,技艺里没有捷径。
唯有踏踏实实,实践出真知。
文物是历史的浓缩物化,是较个体生命远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一流的匠人终日跋涉此间,自我消融于这广阔之中,不再需借自我炫耀获得存在感。
修文物不仅是跟做文物的人对话,也是跟历代修复过它的工匠的对话。他们超越是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正因为他们心中对文物的敬畏和热爱,才能使这些作品历久弥新,重新焕发光彩。
工匠思维是立足于地的老老实实,是在意每一件物品的手感,是面对文物如履薄冰的谨小慎微。职业性的敬畏与谦恭渗透了他们,变成生命底色的一部分。
在敬畏与谦恭之中,他们用漫长的时间做一件事,双手千百次的重复之后进入自由之境,于是,一道线,也有精神性,有力度和律动的变化。这是工匠的沉默的智慧,手上的开悟。
姥爷也算半个工匠,姥爷家祖传做锡的,在当时的年代,手艺人的生活真的清苦。姥爷作为长子继承了这门手艺,而且手艺是远近闻名的好。很多街坊邻居都赞赏他的手艺,有结婚要做锡器都是找姥爷做。姥爷平时要去糖厂上班,偶尔接几个活干,听姥姥讲,以前家里窄,锡燃烧会臭,还有毒,可为了生活,姥爷还是会接下这些活,为了多几个钱,家里生活能好一点。
姥爷还会修理电器,好像姥爷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特别厉害的那种人,可惜就是因为年轻做锡器,日积月累的毒气影响了姥爷的身体,所以姥爷68岁就离开了我们。
姥爷一生都没有为自己而活,因为长子被迫学习这门手艺,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文学,后来又为了姥姥,妈妈和舅舅,操劳一生。
过几天就是他离开我们八年的忌日了,却每一天都是那么想他。想念这个为了家,一门手艺终一生的姥爷。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4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