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_2400字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400字

终于看完了《战争与和平》(草婴译本,纸质),笔记做了许多页,却不想写评论了。似乎想要表达的太多,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对托尔斯泰史诗般的手笔大为惊叹,也为每一个出现的小人物的丰满表示吃惊。主要人物在人生之路上思想不断经历反复,有时让人厌倦,但是却是人类在寻求思想归宿时真实的过程。
尼古拉终于成长了,可是他用对宋妮亚的背叛换来了幸福,并且变成了一个对庄园工作无比热爱但在人性上略缺热情的男子。不是起初那个对生活无限热爱的人。也许人经历过战争都会变,但尼古拉的变化趋向并不招人喜欢。
皮埃尔似乎真正成熟了,他有了稳定的生活,稳定的爱情和稳定的信仰追求,但也给人牵强之感。我倒觉得,皮埃尔和娜塔莎结婚之后的生活不用介绍,反而更好一些。
我其实挺喜欢宋妮亚。这是一个始终纯洁,充满自我牺牲的灵魂,可是托尔斯泰似乎不知道给她安排怎样的结局,就借用娜塔莎之口来说她是一个习惯依附这个家庭的女孩子,是一朵无法结果的花,以此来减轻玛利亚等人对她的愧疚。
但这里出现矛盾:如果托尔斯泰不喜欢女人的依附,他就不应该设定娜塔莎对皮埃尔最终的依附。如果他内心认为女人天生应该依附,那么他就应该给宋妮亚安排一个美满的结局,即使不是嫁给尼古拉,也应该嫁给类似杰尼索夫之类的人物,反正在整个故事里,所有人物的情感都是在不断反复,也不用在乎多反复一个。
彼嘉之死令人惋惜,小小的男孩子,充满生命力和爱,还不明白生命的意义,却很快死在战场上,他总让我想起《伊万的童年》里的小伊万。
安德烈公爵之死让我犯了心痛病,但是我希望他的死止于皮埃尔听说那部分,之后的补笔虽然成全了安德烈对死亡的理解,成全了他与娜塔莎的恋爱,但却弱化了总体感觉。就像有一个亲人死了,我们不敢经常提起他,只是在内心里深深祭奠,一个人默默想念会加重怀念,但是反复谈论会让亲人渐渐淡出记忆。就像失恋,我们希望这种感觉在自己的内心多存在一会儿,可是托尔斯泰随后的描写揭开了谜底,对人生终于顿悟的安德烈闭上了冷漠的眼睛,我们对他的爱恋于是也走到了尽头。
当初看这部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有人说我看起来很像娜塔莎。起初我看着黑眼睛黑头发的娜塔莎调皮疯癫,看着她坐在月夜的窗台下唱歌时也喜欢上了她,可是随后看着她情感上浮浮沉沉,却变得不大欣赏了。我希望她变成一个自立自强自信的女子。可是托尔斯泰并没有这么设定,他虽然让娜塔莎最后不虚荣了,可是她变成了一个为家庭琐事缠绕的女人,她不修边幅,身材臃肿,终日管着皮埃尔,为他神魂颠倒,没有真正实现成熟。
托尔斯泰34时娶了比自己小17岁的妻子索菲亚,婚后写成这部巨著,文字里的娜塔莎性格里也带了他妻子的一点影子。妻子很有才华,很勤勉,为托尔斯泰生了好几个孩子,管家,为他抄写作品,可是托尔斯泰最后还是与妻子发生了巨大的分歧,终于离家出走,病死在小火车站里。他本人的婚姻经历证明,单纯的善良、热情和自我牺牲并不能长久吸引他的爱情,所以当我看见娜塔莎变成一个无才的不求进取的女子时,很惋惜。
看完整部小说,惊奇地发现,托尔斯泰居然也是用莫斯科四大家族作为故事的贯穿,与《红楼梦》不同的是,托尔斯泰按照贵族家庭的传统,继续安排了家族联姻,其中三大家族因爱彼此结合,浪子回头,不善于理家的人突然出现了管理才能,整个庄园蒸蒸日上,贵族家庭的生活继续凝聚在一派爱与繁荣的景象当中。
小说另外给人深刻印象的是关于战争的描述,战场上从来没有真正被执行到位的命令,那些所谓的伟人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推着向前。战争与和平,换一种理解,其实就是伟大与平凡,权力与渺小之间的对决,野心家凭借着对伟大、权力与荣耀的呼唤,催发了战争, 而普通人又凭借着对自己家庭的热爱,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对灵魂的信仰恢复了和平,重建安宁。
托尔斯泰一直否认伟人的作用,甚至从根本上否定历史学家赋予拿破仑和亚历山大所谓的伟大。在小说里,我们经常看见不知所措的拿破仑,当他遭遇失败时,像是做了噩梦一样,他曾经拥有无敌的力量,可是莫斯科溃败的拿破仑,虚弱的甚至举不起一条胳膊。亚历山大大帝也是如此,他的脆弱和没有主见也处处可见,然而正是这样的人物,借助着无数的机遇和不知名的力量,发动了战争,先是自西向东,然后又由东向西。唯物主义历史学家一直反对类似君权神授等理论,可是托尔斯泰指出,他们最终所认可的关键人物历史决定论, 其实也是神授权力的变种。
特别喜欢库图佐夫。这个贪酒贪色贪吃贪睡的独眼巨人,是俄罗斯史上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在卫国战争中,他始终把“忍耐和时间”作为座右铭,反对打硬仗,以逸待劳,力争以最少的损失换取对法作战的胜利。可惜,这种类似神性一般的悟性势必被庸人误解,憎恨和蔑视,当库图佐夫的胜利来临时,他的死期也就到了。
库图佐夫身上充满了人性的悲悯,他尽量减少俄国人的伤亡,也不愿意在不必要情况下加国人的死亡,战争已经让欧洲人民遭遇了太多苦难。史学家一贯以胜利或者失败来做伟大的分野,他们认为拿破仑和亚历山大是伟大的,伟大足以成为排除善恶的标准,伟大就是善,不伟大就是恶。可是,托尔斯泰认为,没有淳朴、善良和真实,就谈不上伟大。库图佐夫才是真正的伟大。
整部书里最突出体现的是人道主义。“他们也是人哪”这样的话反复出现。比如皮埃尔去救一个小女孩,当时法国兵正在抢劫巴黎,可是其中一个士兵还是放下抢劫工作,带皮埃尔去找那个小女孩,当时他嘟囔的就是这句话。后来法国兵溃败,许多人当了俘虏,俄国总司令库图佐夫在对士兵的讲话中,再次出现了这样的话。在战场胜利的锋芒中,出现这种对人性整体苦难的同情,令人动容。这是托尔斯泰本人胸怀的体现。
俄罗斯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苦难深重的民族,我们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一再能感受到这一点。同时,他们的艺术作品里,也始终体现着对灵魂的拷问,对信仰的孜孜以求,这种态度决定了他们不断产生伟大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前后写了近10年,历经15稿,最终成就了这部人类文学史的杰作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407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