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_读后感1700字
很早便知道这本书,上周看了一份书单后,看到微读刚好有这本于是使者读了读。它是集结了一个美国穷作家和伦敦一家书店的二十年往来的信件的一本书。刚读了几封信件就迫切地推荐给了朋友,昨天朋友发来消息说读完了,并说读到最后没想到短短的几封信件把自己读哭了。我推荐朋友的原因也正是因为书中的这份感人的温情。终于又相信“永远热泪盈眶”了,但不是因为永远年轻,相反却是因为岁数大了,真是越老越感性了…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2016年一次坐地铁时捡到的一本夏志清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的书,因为也是信件的收录成为的书。捡到的书皮上粘着一个便签“读完后请放回捡到它的地方,让它到更多人的手中”。那本书中录入了张爱玲同夏志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一百多封信件。比起这本书,它的信件持续的时间更长一些——有三十年之久,然而在三十年间的信里面却都是只谈张爱玲在美国的谋生和有关稿子的事情。可知张爱玲还是矜持,对于自己的贫病困苦从未真正像作者倾诉过,只是极偶尔才会有像“近来我特别感到时间消逝之快,寒咝咝的…”和“再圆满的结束也还是使人惆怅…”这样张腔十足的真情流露。而这样的流露实在太少,所以读起来十分枯燥。至于夏志清,是能看出他的那份热切的关怀和对张爱玲的理解的,他对远在美国的张爱玲做到的最大限度的帮助,比如推荐她的书稿,帮他介绍她工作,对写作方向的建议,搜寻提供资料等等,但是也仅仅到这了。所以读后总有些惋惜在其中,伟大的友谊或许会成佳话,而“佳话”是活着别人的嘴巴里的,可谁又会在乎“佳话”的背后有多少的隐忍和委屈呢?
回到这本书,我想再复述一遍这个故事:远在美国纽约的穷困女作家海莲按照《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后来海莲的好友去到后形容“活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写了一封信,求购一些绝版图书。这一天是1949年10月5日。很快,回信和她要的书就来了,海莲继续买书,几轮往返后双方的信任和欣喜很快达成。温暖的相知借助娓娓道来的书信,很快就俘获了远隔重洋的海莲和弗兰克。五十年代战后的英国物资匮乏。得知书店店员们的情况,海莲就从美国给他们寄来火腿、鸡蛋和香肠,让他们吃到很久没有见过的“完整而大块”的肉。从而海莲通信的对象不断扩大,几个店员、还有弗兰克的妻子甚至受其恩惠的邻居老太都有给海莲去信,而弗兰克为感恩情不断在英国各地奔波,为她寻觅难得一见的珍本。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书信成为他们平静流淌的生活中无时不在的旁白。海莲不是没想过去伦敦看看书店看看弗兰克,信件中年复一年多次提起就要成行了。信中的弗兰克总是细细思量又慎重笃定地安排好一切并诚挚邀请海莲造访,而海莲在信里无数次提到启程前往英国又无数次支支吾吾找借口逃走(当然是经济原因),过程对话中看似海莲占据上风,在俏皮打趣木讷的弗兰克先生。实际上海莲更像是心猿意马惶恐不安的小姑娘,只有在温柔的弗兰克面前海莲才能大胆的做一只“纸老虎”罢了。 嗳,被人关爱着总是奢侈的。
就这样海莲一直都没能去到她日思夜想的书店,没有见到她的老伙计弗兰克。1969年1月8日,海莲收到书店秘书的来信,被告知弗兰克在1968年12月22日突发疾病去世了。1月29日,海莲收到弗兰克妻子同意她提出将二十年来的信件集结出书的回信,其中弗兰克的妻子有一句话“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通点;我也羡慕您能写出那么好的信。”最后一封信是在同年4月11日(二十年过去了,已是知交半零落,这时候的海莲依然没有足够积蓄去到她挚爱的书店),海莲寄给准备出发去伦敦的朋友的信中说:“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后来,该书出版后大获成功,感动无数人。海莲也终于在1971年受邀踏上了伦敦土地,不知她去到了已物是人非的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作何感想。人生,总有些惋惜在其中吧。海莲·汉芙,一九一六年四月十五日出生,一九九七年四月九日去世。终身未嫁。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