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长安十二时辰(下)》读后感_1400字

《长安十二时辰(下)》读后感1400字

一如之前看过的亲王的几部书,全书层层铺进,让人手难释卷。
不过个人以为这部书和《风起陇西》一样,在结尾的交代和最终谜团的揭开上有些差强人意。相比于《三国机密》有些许差距,或许和作者对于史料的熟稔程度有关。
记得很早就看过作者关于这本书的一段微博,谈及自己曾经为了阅读一本介绍长安建筑布局的学究书大伤脑筋,最后的解决就是因为写作这本书。如今读罢全书,不得不感叹那本学究书对于本书写作作用之大,作者流畅的文笔加上学术专著严谨的考据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更妙的是每一个建筑抑或是建筑区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故事,总能把线索或是情节往前延伸。现下想来,这也是个阅读专著的好办法。
谈谈情节,本书最大的亮点一如亲王之前的几部书,对人性考量的抽丝拨茧。稍显遗憾的是结尾让人觉得这种考量有些单薄了。
好的故事往往是围绕着好的矛盾展开的。(此处有剧透。。sorry)
一个巨大的阴谋?原来是因为忠诚和愚孝。
而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看似美好纯洁的品德最终都化为了利益的争夺。
而代价则是,长安城里,普通人生活的安全和安宁。
全书中最核心也是最令人揪心的矛盾就是张小敬内心的挣扎。
他本想适可而止,却因老战友的女儿闻染越陷越深。
而当他最终逼近成功时,拷问他的却是他仅存的另一位战友。
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他似乎应该比自己的老战友更清楚这个帝国已经病了。
渔阳鼙鼓动地来的种子在这一年已掩埋在盛世的地下。
这个帝国像极了最后关头仍能徒手与歹徒搏斗的唐玄宗,他仍孔武有力的身型让人们猛然想起这位帝王曾是那样的英武,而他奋力的那一搏也唤醒了群臣们心中的血性。
遗憾而又讽刺的是,这一切都消逝的太快,仅仅是因为玄宗对太真的痴情。
把帝国的覆灭推给红颜祸水我并不认同,但是至少从书中来说,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并不能心软,更何况是这般的痴情。
或许,她的出现,只是说明,他老了。
年少得志把大唐帝国带到顶峰的他,太需要一个温柔乡。
树大必空,领袖意志的倾颓是这个偌大帝国生病的成因。
而这一切,都是张小敬内心深处的挣扎。
他、闻无忌、还有萧规曾为之浴血奋战,引以为豪的唐帝国。
却不约而同的在三人解甲归乡后,用不公正去拷打他们对于自己曾信仰的忠诚。
闻无忌惨死,萧规选择了“血谏”,张小敬选择了守护这座城市里每个普通人。
但在我看来,萧规在向老战友说出贺监是幕后主使时,已然解脱,他似乎还忠于他的大唐,他相信贺知章辅佐下的太子一定能把这个帝国带回正轨。
而经历了生生死死的张小敬仍然挣扎着,唯一宽慰他的,是长安城里那一幕宁静的晚霞。
我想,那所有的纠结最终都化为全书最后他奋力跃向杨国忠的那一刺。
在陈玄礼的默许下,唐玄宗最倚仗的杨氏家族被连根拔起,在政治上彻底失势。
安史之乱结束后,太子顺利执掌了帝国的权柄。
曾封禅泰山的玄宗,死后仅有高力士一人陪葬。
那一刺,是萧规意志的延续抑或是他对于自己心中挣扎的解答吧?
或许,这还是他一直奉行的信念,他的那把击,永远指向那一个让大唐的黎民百姓无法享受安全和安宁生活的人。
天宝三年,似乎和万历十五年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过,可惜作者对于政治上的着墨并不多,在没有涉及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我不敢也不能再往后进行评说。
自己一直对盛唐极感兴趣,对西安更是有着特殊的情节。
仅以拙文感谢作者用流畅的文笔把这两者展现在我眼前。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4176.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