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1300字
这本寓言体的书常被认作尼采最负盛名的作品。许多对尼采思想的流俗解释都来源于试图孤立地解读这本书。而想要更具体地理解它,必须将其置于更广的语境之中。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本书是对《圣经》的戏仿。不过,查拉图斯特拉的教诲正是教义的反面。教推崇谦卑的美德,而查拉图斯特拉希望人们精神更加强健且轻盈,希望他们肯定而非否定属于自己的生命的东西。
全书故事的布景基于“上帝死了”这一事件。上帝死于对人的同情(pity,Mitleid)。但上帝之死的消息尚未传到人们的耳中。人们因教的道德而已经变得十分软弱,成了“末人”(the last man,der letzte Mensch)。末人本质上是虚无主义者,只关心以一种舒适的方式维持自己的生存。如果有人呼吁末人忠于他们的自我,这种呼吁会被当作老生常谈,从而受到忽视或嘲笑。
面对这种几乎无望的境况,查拉图斯特拉进退踌躇,时而满怀雄心地以身作则鼓励人们摆脱平庸,时而又疲惫不堪,只得藏进自己的孤独之中。在这种进进退退之中,他积攒着能量,以求激起人性之中某种高于人的东西——超人(the overman,der Übermensch,直译是“超过人的人”)。超人并不是一个固定在那里供人去追求和实现的理想,而只是提醒人们:人从来都不是人的唯一目的。相反,人也是为了某种高于人的存在者而存在的,尽管后者应当从人性之中内在地发展出来,而不应从外部强加于人性。
书中叙事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尼采所批评和赞美的生活方式往往极为相似,有时甚至难以区分。查拉图斯特拉在其演讲中小心翼翼地遣词造句,并且需要不时地与“重力之神”(the spirit of gravity)作斗争——毕竟,他自己的教诲在很多时候也显得很沉重。整个过程中,尼采从未打算掩盖查拉图斯特拉的脆弱。在某种意义上,人恰恰因为脆弱而适合完成伟大的使命。
尼采有时被归为存在主义者,理由之一就是他的写作时常谈及一种本真的(authentic,eigentlich)生活方式。在本书第四部分“正午”一章中,查拉图斯特拉在正午来临时坐在一棵树下睡着了。他的灵魂“变得长了,更长了——越来越长”。但当他醒来,“太阳仍然在他头顶的正上方”。这暗示着,本真经验并不占据宇宙学时间(它根本填不进宇宙学时间)。然而,本真经验却能够内在地、无止境地自我展开(灵魂变得更长的隐喻)。
这种独特的时间性也适用于著名的永恒轮回学说(在书中多次出现)。如果我们只考虑宇宙学时间,永恒轮回就显得像是胡说八道,至少接受它就意味着生命毫无意义,因为一切都要无穷地再度复返。然而,如果我们优先把时间当作本真经验中的绽出时间(ecstatic temporality),那么对永恒轮回的意识就会放大当下的意义,尤其是当下所做的选择的意义。做任何一个选择之前,人都可以问自己:我愿意这件事在今后重来无数次吗?永恒轮回远不会把世界变成必然决定的序列;它揭示的其实是每一事件或行为的无限的创造性特质。
最后我想说说书中体现出的孤独概念。查拉图斯特拉似乎在说,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有可能过上本真生活。但我们也应注意,即便是有能力过上本真生活的查拉图斯特拉,也必须一遍一遍地“下山”(untergehen,这个词也有“衰落”的意思)。即便是在一个不可能有本真社群的世界中,本真的个人也必须经由非本真的社群来完成自己。也许,这是其无可避免的命运。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4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