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_精选读后感700字
说得着&说不着
昨天恰好听到刘震云老师在《朗读者》朗读老汪教书的片段。听完刘老师选取的片段,我觉得我应该是没看懂《一句顶一万句》,只是了解故事及牵扯的人物,我应该是没有真正理解其本质,但对于我自己看完后,还是有一个自己的表面理解,可能不成熟。
“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应是小说最让人需要琢磨的东西。一方面小说的人物不是在寻找和自己说得着的人,就是苦闷于找不到能说着的人,再就是在与自己能说着的人诉尽甘肠;另一方面故事的发展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似乎冥冥之中有定数却自有一番逻辑在里面。就如牛爱国和吴摩西(又名杨百顺,杨摩西,罗长礼)的一些经历很相似,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一有事就希望找到能说着的人,然后帮他指点迷津,但是别人的主意总是会出现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旁观者不如当局者清呢),意外性(说不定出主意的人就是给他戴绿帽子的人),偶然性(也许别人出的主意还真的能帮你解围,但这只是偶然的存在只可借鉴不可照搬),消极性(用总纠结于过去没有看向未来,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等等的不靠谱,不是说有事不要说,而是得先有自己的主张。说一万句乱七八糟的话也许能解一时之苦闷但一句有用的根本的实在话更可能让人恍然大悟。
为什么那个世纪的国人这么喜欢找寄托?是缺乏安全感吗?没有自己的信念和信仰?
找到一个一辈子都能说着的人或者一辈子都有能说着的人在身边是最大的幸福。但就是这样的平凡又不平凡的愿望让这些小人物在人生这条路上走得跌跌撞撞不是吗?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对于爱的渴望,对知心人的渴求,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才会是悲剧的源头闹剧的开始。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