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后感1800字
电影是老早之前就看过了的,当时一心奔着巩俐去的。那时年幼,只觉得有趣,只觉得巩俐演的很有味道。
如今读了原著,忽然觉得张艺谋导演很有眼光,除了巩俐,我还真想不出来谁能演绎家珍这个角色。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偏爱巩俐,先入为主了吧。
就作品而言,可读性很强。不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余华先生和当年明月先生笔风截然不同,各有味道,当然,这与年代有很大的关系,我倒是都很喜欢。就作者而言,余华先生确实是个很棒的作家。不过,鄙人愚昧,不是很喜欢余华先生。他的笔锋太过锐利,语言过于露骨,虽然这正是他的特点。要知道,在这混沌的人间,有些事,不能想,也不能说。越想越乱,想说也无从说起。到头来,只会落得个庸人自扰,最起码我是这样。倘若真的要去深究它,怕是得先给我备好几盒纸巾,几个塑料瓶子或纸杯(心情复杂的时候,我喜欢捏东西,这是我的一个嗜好,不过很有效),外加一个听得懂我说话的人了。
今天朋友结婚,我来参加他的婚礼。我们也曾谈天说地,向往生命最高贵的模样。而此时,庭院里动感的音乐和墙壁上紫色的气球都让我倍感欣喜,我为他高兴,也为自己高兴。高兴他终于觅得一人,高兴自己不再庸人自扰。我们也都终于明白,生命啊,它本身就是一种高贵,无需向往,无需寻找。
SO,我想换个角度来阐述这本著作。个人觉得劳勒的期望理论也是可以用的。只是鄙人语言功底不足,非要用的话,怕是要胡言乱语了。因此,在这里,我仅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表述。
1.生存的需求。
这一点,贯穿了整本书。当然,地主时期的福贵应该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还要从他输光了家底开始。在这最低的一层次,生命是最为可贵的,它的价值也最高。不难发现,当一个人活着,也只是为了活着的时候,生命就是一切,没有什么比这更可贵。什么尊严节操之类的,全是些不值钱的东西。
福贵从少爷沦落为龙二的佃户,在这一过程中,他看中的也只有生命。之前的少爷脾气,甚至习惯,一夜之间,丝毫不剩。虽然有些时候他也觉得不好意思,甚至丢脸。但与生命相比,一文不值。
表面来看,福贵的一生那叫一个惨。但是细细想来,也是苦中作乐啊。那时日子虽苦,但是福贵的心里是安定的啊!我甚至觉得,某种程度来说,作者想表达的就是活着本身。
在这最低的一层,活着就是一切。在任何危难的时刻,活下去,似乎是一种本能的想法。而如今,没有了战争,疾病,饥饿等对生命的威胁,这最低的一层便成了理所当然。活着这件事本身,开始变得毫不费力。而我们,也渐渐忘记,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无比珍贵的事儿。
2.安全的需要
这一点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最为明显。但显然这不是这本书的重点,充其量只能说是对活着的另一种诠释。当龙二被枪毙,福贵和家珍所庆幸的也还是他们能够逃过一劫,能够继续活着。这个时候虽然达到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二层,但是,生命本身的可贵其实是与第一层同质的。但是生活中,显然随着层次的上升,人们开始忽视本身的价值,这一点将在下一个层次讲到。
3.感情的需要
这一点,本书中体现的很模糊。因为自始至终福贵和家珍都是彼此需要,相互爱惜。虽然有一段时间福贵对家珍相当残忍,但这并不能否定他对家珍的需要。这样的感情纯粹到不会影响活着本身的价值。而如今就不一样了。明显现代社会中,在这一层次,生命的价值下降的非常明显。人们开始为了证明爱与需要的区别无所不为,甚至为了证明或者得到爱与被爱,不惜放弃生命。最好的例子就是因为感情自杀。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两点在本书中也是非常模糊,不能说没有,但是也不是非常明显,因为这都不是重点,个人觉得作者想表达的点都在第一层次。在这两个层次,活着本身的价值大大提高。一般情况下,能达到四或五层次的人,对生命的价值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比第一层次更为善待生命。但是,要达到这两个层次也并非易事,有太多的人永远停留在第三层,甚至有些人直接就死在了第三层。因此,四层和五层是我们大多数人毕生的追求。
最后,我想说,本质上生命的价值在任何一个层次都是一样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每个人思想的不同,人们会慢慢忘记活着本身就很珍贵这件事儿。鄙人认为,作者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让我们永远铭记活着本身的价值,并且去爱它,享受它。
所以,可爱的人儿啊,活着吧,好好活着。什么都不为,就为活着本身,仅此而已。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4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