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的权威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作者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书中涵盖丰富的中外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及为数众多的作者独家访谈。对中美建交、华国 锋历史评估、改革开放的幕后曲折、邓小平和诸多当时关键人物之关系、香港问题、邓小平南巡等重大议题均有详述及剖析。本书既具学院研究的严谨专精,又对中国现实政治与事理人情有透彻把握,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
邓小平时代 读后感 第(1)篇■长期受到毛泽东的器重和培养■
邓小平是一位毛泽东亲近的、喜欢的人。毛泽东曾在一次会议上指着邓小平说:“我是喜欢你这个人的。”
毛泽东熟悉邓小平并留下难忘印象,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在江西中央苏区开始的。1931年10月,邓小平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时,曾在县城组织召开五万人大会,热烈庆祝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大会设四五个分会场,在邓小平陪同下,毛泽东到各个分会场讲话。半年后,邓小平调任中共会昌临时县委书记。此后,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因贯彻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左”倾教条主义,反对“城市中心论”、军事冒险主义等错误做法,受到了无情打击。邓小平也从此受到毛泽东的格外注意。“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在邓小平来信的批示中写道:“他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
抗日战争中的1938年1月5日,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军委电告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决定以邓小平同志为一二九师政委。”这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器重、信任邓小平的一个重大决定。一二九师是八路军的三大主力之一,即后来的刘邓大军、第二野战军的前身,邓小平于1938年1月18日到职。这是他从师政委到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历史起点。
解放战争中,在大决战前夕,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军委决定让邓小平担任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总前委书记。由此,邓小平领导了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领导了渡江战役,并解放了南京、上海及东南各省,宣告反动统治的覆灭。后来,毛泽东称赞邓小平是一个懂军事的人,打仗得力,有战功。毛泽东说,百万雄师过大江,当时有个前委,主要还是邓小平起作用的。在党的军事史上,受到毛泽东器重并立下赫赫战功的,林彪和邓小平两人最为显著。林彪担任东北局书记时以中央委员的身份领导了四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高岗、陈云、张闻天)。林彪指挥了三大战役中的两个战役(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林彪指挥的部队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这是唯一的。邓小平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领导了两个野战军。邓小平指挥了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他指挥的部队从东南一直打到西南包括。这也是唯一的。
毛泽东向外宾介绍邓小平时说:打南京是两个野战军,差不多100万军队。打上海、打浙江、打杭州、打江西、打福建,然后他们第二野战军向西占领四川、云南、贵州。
从东南到西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将主政西南的工作重担放到他的肩上。邓小平在西南工作了两年零八个月,在领导改造90万起义、投诚、被俘的军官兵,消灭90万土匪,发动6000万群众,提高部队60万干部战士的素质,以担当起新的繁重的工作任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其间,毛泽东一直密切关注着邓小平主政西南的工作。他多次肯定邓小平对情况的分析和处理计划“是很好的”,工作的部署和采取的步骤“是正确的”;多次赞扬邓小平的工作“方针正确,成绩很大”,“路线正确,方法适当”;多次对邓小平的工作感到“甚慰”“甚好”,“成绩极大,甚为欣慰”。毛泽东还多次转发邓小平的报告,将西南局剿匪、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以及整风、城市工作的做法推荐给其他大区,并指出“一切尚未做到这一步的地方,都应这样做”,“所有这些都是正确的,各地都应这样做”,“请你们考虑可否仿照西南办法”。
1952年8月7日,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邓小平为政务院副总理。8月13日,在邓小平主持召开的政务院第148次政务会议上,周恩来宣布:“在我奉毛泽东主席之命赴苏联访问期间,由邓小平代理总理职务。”邓小平进京后,不仅担任政务院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总理,在总理离京时代理总理职务,而且毛泽东还指定:“凡政府方面要经中央批准的事件,请小平多管一些。”即由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管理政府方面的事。1953年2月19日,周恩来主持召开的关于加强政府系统各部门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分工问题的座谈会规定:“今后各委、部直接提请政务院批示或办理的事项,除例行事务外,凡属涉及方针、政策、计划的事项,应限于在中央政治局已经讨论过决定了的问题,或是在中央已经批准的计划或批准的原则范围之内的问题,此类事项,原则上一般由邓小平同志处理,其中属于仍须经过周恩来同志处理者,亦由邓小平同志提出。在处理过程中,如周恩来、邓小平两同志发现有必须向中央请示报告的,即再直接提向中央。”高饶事件之后,1954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虽然这时的邓小平还只是一名中央委员,但实际上已开始进入党和国家最高决策层。这又是唯一的。1955年4月4日,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和林彪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中国成立初期,六个大区的第一书记都是进入中央最高决策层的重要人选,后来被选进中央最高决策层的只有邓小平和林彪。
在中共八大筹备过程中,毛泽东推举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表态说:“一不行,二不顺。”毛泽东强调:“设总书记完全有必要。我说我们这些人,包括我一个,总司令一个,少奇同志半个(不包括恩来同志、陈云同志跟邓小平同志,他们是少壮派),就是做跑龙套工作的。我们不能登台演主角,没有那个资格了,只能维持维持,帮助帮助,起这么一个作用。”毛泽东评价邓小平时说:“这个人比较公道”,“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他是在党内经过斗争的”。毛泽东还多次讲到“他跟我一样”。这种比较,毛泽东只在评价邓小平时才讲过。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
中共八大将七大时的中央书记处改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并另设了一个书记处。对于这个书记处的职能,毛泽东说:“很多事情要在那里处理,在那里提出议案。”毛泽东在谈到中央领导机构的设置时曾说:“一个主席,又有四个副主席,还有一个总书记,我这个‘防风林’就有几道。”邓小平主持的中央书记处第一次会议确定:中央书记处在自己的工作中,既要能够尽到“挡风”的责任,又要不犯越权的错误,并且必须尽可能做到使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各同志,能够及时了解各方面的工作情况。可以说,中共八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站在中央日常工作第一线的,是站在第一道“防风林”的位置上的,也是站在作为接班人培养的位置上的。1959年4月5日,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在讲到“权力集中在常委和书记处”时,毛泽东说:权力当然不只集中在常委和书记处,但是总要有一个核心机关,经常注意问题。中央的主席是我,常委的主席是我,所以我毛遂自荐为元帅。书记处的总书记就是邓小平,你就当个副元帅。行不行?毛泽东为元帅,邓小平为副元帅。这里,毛泽东强调了总书记的职责,而副元帅所处的正是接班人的位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邓小平成为被批判的党内第二号人物,林彪实际上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但是,毛泽东多次强调要把邓小平同刘少奇区别开来。林彪垮台后,王洪文一度处在接班人的位置上。然而,毛泽东从林彪垮台到疑虑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搞“四人帮”,眼光又不断投到邓小平身上。在毛泽东提议下,邓小平先是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后来又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毛泽东评价邓小平办事比较果断,柔中寓刚,绵里藏针。1974年12月,毛泽东甚至称赞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在毛泽东最后的日子里,邓小平在党、政、军中无人替代的人气,除了他的主观因素外,还与毛泽东对他的长期器重和培养密不可分。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