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楚辞(精装典藏本)》读后感_1100字

《楚辞(精装典藏本)》读后感1100字

《离骚》与《天问》,是《楚辞》中的名篇,也是其中少有的两个长篇,相传为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所作。如此名篇我却是时至今日才尝试着去读,实在是因为,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相距太远,语言隔阂之深让我望而生畏。有人认为楚辞比诗经还难懂,而国学王国维早已坦言诗经他有十之一二读不懂,何况楚辞于我呢?但终于还是读了,也许我只能得到其精髓的十之一二,但这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了。

读《离骚》,让我深深感叹屈原语言、精神的壮丽华美,感叹人类想象力的天马行空。当然,这只是从文学、美学方面讲的。若从《离骚》的思想来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屈原的卓尔不群,他的灵魂已经达到神的境界,绝不与人类同流合污,但不幸的是他的肉体却落入了凡间,在这滚滚凡尘中哪里有一方净土可以安放那样高贵的灵魂?他求而不得,于是“牢骚满腹” “郁郁不得志”,最后只能 “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即:算了吧,既然这个国家没有贤良没人理解我,我又何必眷故都?我还是追随我心中的美政去吧!

感觉,如果高贵的灵魂始终不肯屈尊让凡尘染身,这将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说,读《离骚》看到的是屈原的文采、神性,那么,读《天问》看到的则是他的哲思、他的对自然、对历史的苦苦求索。

《天问》全篇三百七十四句,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全部问题大致分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四类,环环叩问之中,透着深沉的科学精神、人文历史精神、哲学精神。如果说《离骚》让我觉得他有点“空想主义者”的倾向的话,那么,《天问》让我觉得他像一个思想者。综此二篇,感觉他可以做一个不折不扣的思想家、文学家,但还是不要去当官从政了,那不是他该做的事。

《离骚》,一言以蔽之,即“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天问》,一言以蔽之,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样也很好啊,他又何必投江而死呢?

所以我觉得,屈原这种有思想、有灵性的饱学之士,应该是进可以居庙堂之高,指点江山,退可以居江湖之远,结文著述,何必“郁郁而死”呢!退一万步,即便真的舍弃不了那“庙堂之高”,战国时期的各国本是周之下的“诸侯国”,天下本来也不是天生就该是谁的,仁人志士爱投奔明主,朝秦暮楚在战国时代也不是什么“大不韪”,“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去国离家、弃暗投明也无可厚非啊。

感念《离骚》,它荡涤人的灵魂,其行文之美、想象力之丰富对后世诗文的影响功不可没;大赞《天问》,它唤醒人的灵魂,它对未知的求索,对历史的反思足可激活后人;叹息屈原,他的胸怀容得下天下,却容不下他自己,他想得通帝王的事,却独独想不通自己的事。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469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