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_1000字

《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1000字

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
“卧虎藏龙”在这儿表现了人们心中的欲望和对欲望的压抑。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是人内心中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争斗,以及自我所做的协调努力。
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提出了意识和潜意识(Unknown)。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有很多觉察不到的、隐秘的情感、愿望和冲动。在晚年,他又进一步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
本我,与生俱来,遵循快乐原则,完全隐藏在潜意识内部。本我熊熊燃烧的欲望之火是生命的原动力。
超我,是教育和社会规则的内化,遵循道德原则。超我并非完全在意识之内,仍有我们难以觉察的部分隐藏在潜意识中。
显而易见,本我和超我的要求存在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需要自我来调节。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一部分能被意识到,但大部分仍存在于潜意识。自我责任重大,不仅需要兼顾内心的本我和超我,还要考虑外部现实的要求,承担着一仆三主的工作。
最终,内心的三股力量经过适当的妥协调整,达成一致。
隐逸避世:表面上,可能是为了避开现实中礼教的束缚和评判,而在更深层,似乎是为了逃避内心中超我的道德审判。
本我极度放纵:不顾一切的追求自由,终将因为欲壑难填而幻灭,无论如何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由此可见,拥有一个健康的、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是被严厉的超我牢牢压抑住本性,也不是本我无拘无束的放纵自由,而是内心的三股力量鼎足而立,从而达到平衡。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达到平衡呢?
这句话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提示:不论你对此生的决定为何,一定要真诚的对待自己。
何谓真诚的对待自己?必经的途径是认识自我,也就是:对自己有更多的觉察,探索潜意识的记忆、情感与愿望,让冰山一点点浮出水面,将潜意识带入意识,这便是活得更明白了。
从这个角度,活不明白的,往往被称作命运;而活明白了,就会看到人生中本有更多的选择。
也许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最好的自由。
参考:《编剧心理课》
孔子在《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实践发现,人的道德修养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孔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在孔圣七十岁时,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474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