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读后感1000字
【54】牡丹亭 汤显祖
①我在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读书经验时就提到,我每次在写“读后感”时,都要先写一段“读前感”,记述我读这本书的缘起或者我与这本书的故事(这也不知道是不是和知乎学的毛病…),这次要提到的其实是两个人。我最早听说牡丹亭,其实是在十多年前我听王力宏的歌《在梅边》时,那时的我,追星还是有一点点狂热的。而最近一次听说牡丹亭,是周公今天刚好和我提到这本书。周公是我多年的好友,有趣的是,在十多年前也同样是王力宏的粉丝。时过境迁,今天人们喜欢的往往不再是明星本身而更多的是限于其作品,结合最近娱乐圈出现的一些事情,也许这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吧。
②这本书的篇幅并不长,但却很难读,这不仅在于它的体裁与文言,更多的是在文中引用了上至神话传说下到唐诗宋词无数典故,尽管我之前已经看过不少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学,又加上书中不时出现的注解和向专人请教,也仅仅落得个“顺下来”的程度,距离逐字逐句领会还相差甚远。
③但是,《牡丹亭》作为我国古代著名剧作,在历史上“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过去家家户户即使目不识丁都能传颂读懂,今天一个受过多年教育的研究生却看不懂,这是否矛盾呢?
④我认为一点也不矛盾。自宋元以后,随着传奇、话本、小说等文学体裁以及载体的发展,使得尽管大部分人仍然“目不识丁”,但绝不是“一无所知”。我们也曾看到,无论是《大染坊》里的陈寿亭,我刚刚看过的《家有九凤》里的初老太太,都是一天学没上过,一个字不认识,但是“三国列国东西汉,水浒瓦岗济公传”却倒背如流,这些故事中倡导的忠孝节义更是早就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中,更不用说“单口大王”刘宝瑞仅仅念过几天私塾,后来带着徒弟们游故宫,随意指一样文物都能连批带讲个把钟头了。由此可见,尽管现在义务教育普及,再没有所谓“文盲”,但现代人的知识水平同比古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⑤读《中国文学史》让我知道,汤显祖崇尚“至情论”,认为“世总有情”,有情的最高境界便是“至情”。他的这一主张在《牡丹亭》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唯一遗憾的是,这种冲破生死、贫富与封建枷锁的恋爱汤也唯有在柳梦梅的美梦里才能实现。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4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