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故书来》读后感1000字
我想,读书人对于与书相关的书籍大概是“惺惺相惜”的吧。阅读别人关于藏书、出版、思考的点滴,心中总是理解的、温暖的——与此同时,打开阅读的另一扇门,暗自说道:“原来还有这么一本好书没有看过?!”“原来这本书还有这么一层意思?!”我的毛病是读书颇为杂乱,虽晓得“专”与“精”的重要性,但看到那些好书总是缴械投降,事后只能以“缘分”自我安慰。俗话说,“专业书养志,闲书养心”,无功利心的阅读最为酣畅淋漓。
《似是故书来》是《东方早报》周日文化副刊《上海书评》的集子之一,讲藏书、讲出版、讲历史、讲经济等等。本套丛书共八本,分别是《似是故书来》、《都是爱书的人》、《谁来决定我们是谁》、《流言时代的赛先生》、《兴衰之叹》、《国家与市场》、《穿透历史》、《画可以怨》。而《似是故书来》主要是一群人与书、与书店相遇的故事——简言之,即藏书。书店的话,有法国塞纳河畔的书友之家书店、莎士比亚书店、台北的诚品书店、剑桥小镇的哈佛书店,以及那些散落于世界各地的旧书店——自然,书店不仅仅是书店,也承载着与一本好书相遇的惊喜、或者徘徊其间随意浏览的惬意、或者与一本书擦肩而过的遗憾——总之,过滤掉艰辛,书店留下的唯有那些老照片一般的温暖,是为一种情怀。
我小时候,小镇并没有书店,只有县城有新华书店、教育书店,以及盗版书泛滥的小书摊——每次买书是和农民进城一样的心态,用最便宜的钱买最厚的书,当然盗版书为多,至今想来仍然感觉对不住作者,但也感谢盗版书给予我的启蒙——毕竟,农村,书真的算得上是奢侈品。后来上大学,买书大多是网上了,书店也逛、也喜欢逛,可惜还是禁不住网上购书的便宜——尤其是经济还未自立的学生。每次寒暑假回家,大包小包装的都是书,上下车自然免不了大汗淋漓——不禁想起那句广告,且改为“我不创造书,我只是书的搬运工”。研究生生活以后,买书尤甚于以往,至今虽不能说“坐拥书城”,却也算初具规模——关于藏书的故事,或许以后可另文书写一番。自然,读完《似是故书来》,《托尔金的袍子》、《纳博科夫的蝴蝶》已经迫不及待地放到了待读目录,而那份目录的不断增长使人难免不惶恐,只好是看一本是一本。或许,像书中所问:“没了书,我还会是谁?”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