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读后感1400字
读《红与黑》
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话,我建议你多了解一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因为《红与黑》并不仅仅是写于连的个人经历跟爱情故事,而是再现了拿破仑帝国时代的伟大。因此,红与黑这两个对立面也显得越加突兀,“红”代表着军队,象征着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黑”则代表着教会,象征着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而于连正是在这两相矛盾之间举棋不定。
其实,往通俗意义上来解说这本书,就好比是一个凤凰男的逆袭记:于连自小出生卑微,不甘于木匠家庭的身份,更因为年轻英俊又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便一心想进入上流社会。而他唯一有过人之处的地方就是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他正是因为能把整本拉丁文《圣经》一字不落的背下,才受到多次接连不断的提携,以至于他能一步一步更接近自己的奋斗目标。
当然,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虽然他能背出整本《圣经》,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英雄人物却是拿破仑,只是碍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只能掩藏于心,甚至于他后来想当神父也是原于现实环境所需的高薪。这也正是于连一直矛盾纠结之所在,一方面是内心本我的精神追求,一方面却是外在自我的物质所需,就好比熊和鱼掌不可兼得,二者必舍其一。如果要把于连这种反复的心理往严格了说,正如心理学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直有两种不同的人格在相互厮杀,幸运的是司汤达最后让他得到了解脱,他的主动赴死正是忠于信念的最佳表现。
这本小说除了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一部爱情故事。于连先后拥有两段感情经历,且恋人都有着上流社会的高贵地位,这种阶层之差的悬殊,无疑对自尊心好强的于连来说已是莫大的讽刺了,而更让他百般煎熬的是,两位女主人公最初都有着捉摸不定的傲慢心理,尤其在第二段恋情里的马特尔小姐表现的更为固执。直到文末于连面临生死之忧时,这三个矛盾的个体才胆敢向世人表露出最真实的情感归属,在这个结局里我才算是看到了最本真的爱——没有门第之差,也没有世俗之见。
故事发展到最后,于连才发现自己一直爱着的人是德·瑞那夫人,而最幸福的时光也就是在凡尼镇乡下花园别墅居住的时候,只是时光的齿轮早已无法回转,他终究也只能在哀叹中惋惜了。其实这两段爱情在我看来,于连都没有投入真心,首先他以家庭教师的身份在德·瑞那夫人家生活时,只能说这段感情源于他年少无知时的一份新鲜感,尤其市长夫人还是如此的关照于他。后来他在侯爵家与马特尔小姐相处时,更是看到她身上有利可图的显赫身世,而这位傲慢的木尔小姐对他的不寻常更有一种征服欲。我们暂且不管于连是不是真爱其中的某一位女主,我想司汤达安排这样一个悲情的结尾,正是想要顾全大局的突出先前的矛盾重重其实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很显然,《红与黑》里的精彩之处绝不止于我以上分析的点滴,无奈于我对国外历史文化的政治所知薄弱至极,故也不敢妄加评论,且留给有心的读者去自行体会了。但我深信一点,于连这一人物设定,是不存在国与国的边界的,他所做的思想斗争和对生活的艰难抗拒,是可以放到任何一个普通大众的身上去推敲揣摩出相似点的。因为人始终会是矛盾体的化身,既要求精神上的高度追求,又要求现实中的舒适享乐,如此便也开启了漫长的人生之旅,而每一次达到的“物极必反”便是对思想的一种洗礼,这正是“红”与“黑”的意义之所在,直至你再也分不清两者的区别,甚至也懒于去看清真面目。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4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