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心理类型》读后感_4000字

《心理类型》读后感4000字

前前后后用了一个月时间,终于读完了荣格的这本《心理类型》,没有一气呵成通读的原因是…详见后文吧。我将阅读后的思考分为三个特点、三个难点、三种解读、三点体会和一点总结,因为自身也是心理学外行,只是凭着兴趣爱好阅读并写作此书评,认识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地方,恳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一、三个特点

我结合书中的内容划分其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体系构建完整。荣格提纲挈领地把握住以人类原初心理为起源的类型分化过程,以此逐层分类铺开,构建庞大而又精密的研究体系。纵向到底,按照由古至今的时间轴线,涉及哲学、神学、宗教、艺术、诗歌文学、病理学等多个方面;横向到边,书中在每个人类心理活动发展的典型或特殊时期,都会对比同一时代在人类社会活动、价值追求、精神思辨中诸多能够反映荣格心理学研究论断的规律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涵盖内容丰富。本书不但骨骼脉络清晰明了,血肉也鲜活丰满。开篇由哲学中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引导出人类心理中内倾与外倾的类型特征,逐步形成唯名唯实对立统一的折中主义,也为后文荣格对意识与无意识的在矛盾中平衡共存的观点提供出处,埋下伏笔,荣格认为,人类一切矛盾分歧,不是逻辑和理智上的差异,而是心理上的差异。在研究席勒诗歌作品以及心理病理学时荣格指出,外倾产生文明,即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是人类生存和社会运转的基石;内倾产生文化,即艺术,是人类追寻自我终极的,被无意识指引的审美。在对太阳神酒神精神、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传记以及美学的研究中,荣格阐述了主体与客体,意识、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之,荣格的研究范围包罗万象,涉猎之广博让人叹为观止,只要有人类活动产生的痕迹,都有他揭秘人类心理的支点。

第三个特点是逻辑分析缜密。既然心理学作为一门伴随人类进化发展而出现的学科,必然要具备严丝合缝的逻辑性,经得起他人的反驳和岁月的冲击,荣格正是此中翘楚,以本书第三章美学中的类型问题为例,他将内倾型人格对内心自我的升华定义为抽象作用,将外倾型人格对外在世界的融合定义为移情作用,前者感受到外在客体对主体构成威胁时,会用思维排除扰乱的情感,后者对客体充满情感和自信时,会产生无私忘我的社会美德,情感排除扰乱的思维,实际上是主体的退化,可以看出抽象作用和移情作用是对立的,然而这两种作用都是为了主导内倾外倾功能的正常运行,都是人类本能中的适应和防卫机制,这样看它们又是统一的。内倾型人格在去客观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对客体的思考就是对自身情感的思考,外倾型人格在去主观化的过程中,从客体获得的印象就是对自身主体的思考,它们又是相互交织可以转换的。荣格的分析条理清楚,辩证统一。

二、三个难点

荣格显然没有当做心理学科普读物来写本书,专业性太强。我一个月时间读读停停,思考琢磨,撰写笔记,经常一个章节反复思索两三遍也难求甚解。

第一个难点是概念庞杂。感觉与直觉、自身与自我、灵魂与心灵等概念,只有言简意赅的定义,我经常混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对荣格对它们的解释充满疑惑。

第二个难点是表述晦涩。在书中难啃的硬骨头屡见不鲜,用“饼与酒”形容极端唯实论所强调的整体与个体的共性统一;“自身的部分是经验的,其他是预设的”等等;多次引用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名言作为论断,更让人云里雾里,远不如弗洛伊德、勒庞等人的经典作品易于理解。看来《心理类型》只是心理研究体系中的总纲,想识庐山真面目,只能点滴积累和提高。

第三个难点是例证抽象。与第二点如出一辙,荣格用席勒的诗句解释情感与理性类型,用潘多拉宝石的神话故事象征意识在宗教领域由集体心理向个人心理发展等等,比起弗洛伊德取自身边事例的例举显得非常抽象,或许荣格的例证极为典型和准确,但是对于心理学普通读者而言,不如临床医生出身的弗洛伊德解释地浅显易懂。

三、三种解读

这三种分类方式是荣格在第十一章定义中的分类,与本书的脉络一致,通读全书后,看到收尾总结阶段,基本能够摸清作者的心理类型定位思路,我用我的理解作以解读。

(一)按照基本特征分类

一是思维型。如果为控制原始本能和感情,提升至抽象且安全的高度,则是内倾思维型,这种思维方式不定向于客观经验,性格固执武断,诸如与人交往等外在客体联系显得笨拙,典型代表是哲学家。如果为控制原始思维和感情,通过行动积累生活经验,则是外倾思维型,这种思维方式来源于外部视觉,容易成为具体思维的客观事实的附属物,典型代表是科学家、工程师。

二是情感型。情感型不论内倾还是外倾,都是以女性为主,区别在于,内倾者气质优雅沉静实则充满野心,甚至卑鄙残酷,表现为对丈夫、孩子的强烈控制欲望。外倾者情感服从于客观环境,并与普遍价值观保持一致,表现为门当户对的择偶标准和贤妻良母式的家庭主妇,她们对爱情的认知不源于性格匹配。

三是直觉型。内倾者用狂热的方式将自己与幻想融为一体,道德成为抑制他纯粹直觉的枷锁,他受到的压抑需要通过客体表现充分宣泄,典型代表是艺术家。外倾者具有无可比拟的鼓舞团体奋发向上或引起人们对某些新生事物的天赋,他使自己的主观意识生机盎然,并表现出一种强有力的形式,本身也等同于这种主观意识的体现,“不是装模作样的舞台表演,而是与生俱来的禀赋”,典型代表是希特勒。

四是感觉型。这种类型的内倾者定向于客体释放出来的主观强度,他难以表达感情,在理性上也自我抑制,显得被动安静,典型代表是具有一定创作能力的艺术家。感觉类型的外倾者绝大多数是男性,他魅力四射,活泼开朗,慷慨大方,为满足环境的需要,扎根于客体的吸引力中,“为了体面而付出一些代价是值得的”,典型代表是善于交际的

(二)按照功能特点分类

一是理性型。同样的,内倾外倾作为人格类型的起点,所有的分类都由它们两种展开。内倾者认为,“与通向客体的推理环节相比,导向主观因素的推理判断更为合理”,意味着这种类型的群体,总是与时代风尚格格不入,他认为现实生活有悖于他的原则,迫于对立和压抑,容易变成自私自卑的利己主义者。外倾者倾向于客观,依赖于客观事实,他们认可的合理性完全吻合于集体观念中流行的理性的东西,“除了被认可的东西外,其他任何东西都不合乎理性”。

二是非理性型。内倾者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和表达能力,表现出冷漠、犹豫、困惑的性格特质。外倾者不以理性判断为基础,绝对地依赖于感性认知,他们时而表现出天真,时而冷酷粗鲁,依据客观因素变化调整。

(三)按照能量流向分类

荣格在书中将能量定义为欲力,即保证心理活动的供给能量,它的流向反映心理状态的变化。

一是内倾型。人类的意识并不能统一并平衡理性与情感的矛盾,只是通过向无意识输送能量,无意识作为容器,使其转变为意识,进入主体自身,产生思想,形成内倾类型,在这种类型中,外倾功能居于劣势,当这种功能被抑制过于强烈时,人类的意识更具集体性,展现出迫切与外在客体发生联系的无意识。

二是外倾型。这种类型把能量注入外部客体,困于其中的“无灵魂状态”,内倾功能居于劣势,当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能量退回流向内倾。如同荣格在第四章人类性格区分中的类型问题中所讲,被意识掌控的人类,因为发现自己的邪恶本能而焦虑,抗拒这种“潘多拉宝石”的诱惑,实际上是在用象征意义喻示救赎,防止能量退行被劣势功能获取,占据意识的主导权。

四、三点体会

荣格认为,只用来解释心理问题是不完善的,这也是荣格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的原因所在。但是读完本书,感觉到荣格对弗洛伊德的研究核心,即人的无意识,还是客观认同的。

一是心理学研究重点是人的无意识。弗洛伊德以梦境为切入点解析人的无意识,他用还原法把无意识的产品追溯到其元素中去。而荣格擅长用类比法作以强调说明,在第一章中他比较奥利金与特土良教派后指出,无意识的幻想在与意识的平衡中要形成创造性幻想,求同存异,辩证统一。在第二章描述席勒朴素而又伤感的诗句时指出,外倾型无意识的表达受环境影响,容易“淹没于客体”,内倾型无意识对客体的反思和抽象,容易“淹没于无意识的洪流”。在后续章节中,他多次强调直觉型心理类型受到无意识的指引升华至审美,阐明无意识对人性发展的关键作用等等。

二是心理活动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人类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心理活动需要依靠能量流动或指向来实现,能量的流动是自然规律,符合人的天性,心理学研究的终极,是将其“引导至生命最合适的方向”。

三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良性补偿。荣格在第五章诗中的类型问题中,对比东西方思想的差异时指出,自然主义的核心是“道”和“大梵”,通过提升内在感受,加强外部约束,“寻求和解”,满足来源于内心,不会被客体影响,与客体的联系在举手投足间是无意识的“极乐”状态。他在第十章类型学总论中指出,没有什么功能会被彻底清除,只是被极大的扭曲,物极必反,心理能量要区分主次功能,适度压抑和“补偿”,防止出现功能性生理紊乱,导致迫害妄想症、歇斯底里症等精神类疾病的发生。

五、一点总结

用荣格在第十二章结语的话说,人的心理呈现出多样化、同一性、包容性的特点,“认同是一种无意识”,我们要真实客观看待他人,平等对待与自己不一致的心理类型。因为研究学者本身也代表各自类型的观点,所以在学习心理学过程中,要多种类型综合分析,不能盲目认为当前层次的理性判断就是绝对正确的。这是一本值得五星好评的心理学书籍,不过,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的版本排版、校对和印刷质量瑕疵较多。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4846.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