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文集》读后感1100字
拜读《苏东坡文集》有感而发: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近几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讨论和历史评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学”成为流行语。在六千余年的发展史上,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博大而深邃的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凝聚了先哲们优秀的、具有恒久、普适价值的思想智慧。本书收录我国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全能文艺家苏东坡文集以供读者赏析。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以词著称,文章写的也非常好。《苏轼文集》收录了苏轼一生的鸿篇巨著。
苏轼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地主家庭。嘉祐二年与弟辙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祐六年,除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熙宁时期,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不合,请求外任,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任职期间,由于作诗讽刺新法推行中的流弊,被新进官僚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罗织罪状弹劾,于元丰二年被捕入狱,勘问“谤讪朝廷”之罪。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数月后侥幸获释,责贬黄州。
《苏东坡文集》谈到苏轼这位生活在北宋时代,而在中国文艺史上却不愧是文艺方面独一无二的全能大家时,我总会联想到曹丕《典论·论文》最后这几句话:“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傅于后。”曹丕这些话是有所据而云然的,也不妨看为对文艺历史上这一现象的合理总结。因为在他之前。已经有“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著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的例子,这是他认识到了的,而在他之后,则证据更多。就是对曹丕自己,今天大多数人所以还知道或记得他,并非因为他做过皇帝,而是因为他留下了《燕歌行》、《典论·论文》之类有价值的作品。那么对苏轼,这情况就更显著了。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苏轼与其弟苏辙、父苏洵并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定风波》[爱心]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4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