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读后感_4000字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读后感4000字

强者性非异也,善于读书也

智慧始于阅读,发于记忆,终于发挥。记忆对于一个人真的太重要,你只有记住一些关键信息,才能基于发挥。记住的是智者的思想结晶,发挥的是你自己智慧显现。一个人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却想望见智慧之光,那都是自我欣赏,井蛙之见。只有记忆深刻,知识才可以留存很长时间。你能把一个概念理解得非常通透,说明它在你的生活中有实际用途,或是它有重要的情感价值,而且它和你记忆中的其他知识建立了关联。你的知识在头脑中准备得是否充分,是否能为你所用,取决于环境,取决于近来是否用过,取决于关联这些知识的线索是否够多、是否形象,以及你是否能利用这些线索及时将知识调取出来。一言以蔽之,学习的就是理解并记忆。这也是一开篇就写记忆的原因。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学习的书,一般这样的书我从来不看,因为我认知里面就从来不信学习或者看书还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读书学习的方法一定是自己去摸索的,就像穿在别人身上漂亮的衣服并不一定适合你,对于个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的。但是有一些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是万千人殊途同归的总结,这就是学习方法的共性,它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但是它绝对适合大多数人。再加上本书是基于大量的实证研究总结提炼,再放之实践而有奇效的方法技巧总结,我好奇地翻开了此书,从认知层面来说,颇有收获;从实践角度来说,有待实施。

读书学习确实需要高效的方法,这些高效的方法也是需要去学习的,它们作为助学工具,是有必要去学习的,磨刀不费砍柴工,学习如何学习更是一门必须的学习。庄老先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人才趋于复合型的社会,一个人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而除了工作生活之外,留给学习的时间微不足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阅读学习更利于自己提升认知和获得技能的书,是值得每个人去深思选择的,这也是为何读小说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奢侈,并不是说小说不好或者无用,一本经典小说胜过万千杂书,如包罗万象的传世巨著《红楼梦》,曾经我在朋友圈发起一个调查,如果让你只能带一本书去到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没有现代生活的荒岛呆上一年,你最想带哪本书,70%的回答是《红楼梦》,当然这也是我的答案,可知好的小说对于一个人影响有多大。只不过为了生活有更急迫的需要去学习提升知识变现更快的工具书和专业书罢了。

有人会说,你这样读书太功利,反而丢失了读书的本质。我只想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功利的社会,人本身也是功利的人,你不功利,你就会失利。工作中失利于更强的同事,能力上失利于更好的自己,学习上失利于更有用的知识。我喜欢这个功利社会,也喜欢功利看待自己,不是我不想高尚,不是我要去庸俗,而是老天给我的时间于浩瀚的知识黑洞来说,实在太少啦。如果老天再给我5000年,或者让我成为一个长生不老一生只为读书的人,我想变得高尚。人终归是会走的,不管去的是天堂抑或地狱,我希望那个地方是图书馆的模样。

读完这本书,我就学到了几个有先后顺序的关键词:“检索练习、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反思、生成、细化、校准。”这本书叫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简而言之,这是一本从心理学角度去写关于如何有效读书学习的书。本书在颠覆传统的大众化学习方法:重复学习、集中练习、填鸭式练习、划重点临时抱佛脚等学习效果不佳,并不能持续记忆和真正理解的背景下而提出。全书也是围绕这两者的异同利弊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的。传统方法对于短期记忆、应付考试和即期收益上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人们之所热爱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优先获得眼前利益的心理。而本书的观点为学习要注重平时的考试检测去巩固记忆新知识,而检索练习、间隔练习、穿插练习等都是检测的有效方法。中间有多合意困难,但这对于长期记忆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些方法本质都在说我们的学习不能太轻松,不能让自己产生一带而过和简单易学的假象。唯有花时间花精力花心血去学习,与所学内容产生特殊关系,并和自己的现实联系起来,形成多链条关联,从而多方面牢固知识,记忆才会更持久,这种记忆是实在的、具体的、可视的,所以会很轻松。学习的基础是记忆,如何记住所学知识才是关键。检索练习是本书首推的学习方法,搞懂检索练习基本就掌握了本书的核心。下面分别对这几个关键词进行解读:

检索练习,检索是自我测验,从记忆中检索知识和技能。检索就是回顾,检验,按一定的线索检查已学的知识,而且有一定时间间隔。检索练习就是事后反思,关书回想,知识再现,检测追索。即脱离书本或者元知识后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心智模型、模拟现实和大脑测验。和重复阅读相比,自测会带来生疏和沮丧的感觉,在你很难回想起新知识的时候更是如此。你会感觉这样做不如反复阅读课堂笔记,以及课本中的重点段落有效。但是,就在你费力检索新知识的时候,每一次努力的回想实际上都是一个加深记忆的过程。只不过你感觉不到这一点,这样做要比你不去回忆的效果好。努力检索知识或技能,可以让它们保留得更为持久,而且也会加强你在今后回忆起它们的能力。

间隔练习,从此面意思看,就是在学习知识和练习的过程中,要有时间间隔,而不是一蹴而就,赶着时间练习就完事,具体间隔多长时间,得根据你学习的知识难易程度和学习环境而定。间隔练习相对于集中练习而言,因为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因此有间隔的练习更为有效。

穿插练习,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穿插不同内容,把不同类型的问题或样本混合起来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区别问题类型的能力,辨识出同一类型问题的普遍特点,并且能提高你在今后测验或真实环境中的成功率。其中穿插不同的内容会产生合意困,即主动为自己增加学习和练习的难度。合意困难会让我们感觉痛苦而且相对于单一练习来说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因为潜移默化和质变的东西我们是察觉不到的。虽然会有点难度,正因为有难度我们才会对不舒服记忆深刻,好像是人记忆痛苦会更深刻和持久。而重复阅读和死记硬背重点知识看似收效甚大,只不过是短时间和应付考试罢了。

反思,是帮助我们获得经验的练习,不定期反思其实就是一种有间隔的练习。反思也是检索练习的一种形式。可以说,反思融合了所有学习方法,涉及此前讨论过的数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习。这里包括检索(回忆最近学到的知识)、细化(例如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以及生成(例如用自己的话重述核心观点,或是在心里、在行动上演练一下下次可以做哪些不同的事情)。反思把检索练习和细化结合起来,增添了学习层次,强化了技能。反思是指花几分钟复习最近学过的课程或取得的经验,然后自问: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你想起了其他什么知识或经验?想掌握得更好,需要学什么?为了下次做得更好,要采用哪些策略?

细化,就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新资料中找到其他含义的过程,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越是能把新知识和已知关联起来,越是能诠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新旧知识间的关联越多,就越有助于记忆。这样有助于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可视化、具体化、立体化。

生成,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是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决方案出现。生成就是试错,就是学习者生成答案,而非回忆答案或是摘取现成答案。即在遇到问题是,自己尝试给出答案,哪怕错了,你起码有个思考的过程。对于先知答案再倒推思路的习惯,当你遇到稍作变更的题目,你又是不知所措。

校准,是比对自己的判断和客观反馈,看看你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从而避免被精通的假象所迷惑。在接受测验的时候,这种假象会让许多学习者措手不及。比如把对文章的流利阅读误认为对根本内容的掌握。简单来说,校准就是用客观的工具消除假象,调整你的判断,使之更好地反映现实。目的是确保你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

这些方法都是在告知我们如何串联知识点,巩固记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学习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而非真正的知识。我们必须花心思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有用的知识架构,形成知识体系,心智模型。并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描述知识点,把新知识点与已知联系起来,让知识点形象化,亲切化,多样化。零散的知识点就像一块块零乱的砖,并没多大效用,无非就是塞点东西,敲打锤炼。唯设计师设计出图纸,工程师指挥工人按图纸修建出来的房屋才是砖的价值体现。知识更是如此。结合各种心里规律,说白了学习就是让自己和作者的知识发生关系,再让学到的新知识与自己的已有知识发生关系,最后再与自己的生活发生关系。人活在世上要靠关系,读书学习也得靠关系,关系搞好了自然四处逢源,得心应手。

书中有段话说得非常好:“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我们有这样的认识,智力并非天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努力,而学习就是努力的最佳途径,学习方法就是学习的最好伴侣。不管你要做什么,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掌握了学习能力,你才有一丁点参与的权利!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4890.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