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读后感3500字
三毛曾经有一句话在爱读书的文艺青年当中流传甚广,说是一个人看过的书都会潜在气质里、谈吐上,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但是很遗憾,我常常在读完一本书不久之后再次拿起它的时候怀疑自己是否看过这个内容。看看自己的收藏,搬了三次家,书架上的书是越搬越多,真正看过留下来的印象却只有那么零零散散的一些。我曾以自己的阅读量大为自豪,却发现真正要谈论某个曾经看过的话题时却只能支支吾吾词不达意,我曾认为自己阅读速度超过一般人,却不断地被验证读过的内容在我脑中留下的印象寥寥无几。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曾经一时兴起也算做过一些读书笔记,但往往翻开笔记本前几页的时候还能做到图文并茂,后来就只能算得到工整,再往后,就戛然而止——觉得太麻烦,不写了。直到读到奥野宣之的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我就是奥野宣之所说的那种“一直读下去,就等于没读书”的人。
奥野宣之是日本媒体节目和论坛中非常知名的“笔记本作家”,“笔记本作家”,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使用笔记记录来管理工作和生活的作家,也就是说,他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介绍的方法是他自己多年以来的经验总结,而他正是通过这样的笔记记录独创了相关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并借此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相当于是奥野宣之的“笔记本记录方法大公开”,就是为像我这样“读过书就跟没读过一样”、“想做笔记永远也坚持不到最后”的人量身准备的,让我们能够不需要太多心力,用一本笔记本将书中精华以最高效的方式整理记录下来,将读书的效率最大化,从而摆脱“读过却没留下痕迹”或者“想留痕迹却无法坚持”的窘境,创造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图书馆”。
与同样以笔记出名的日本作家太田文的《实现一生梦想的笔记本》相比,奥野宣之这本书更加侧重读书笔记的记录,根据我的阅读需要,我将书中内容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从三个时间段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笔记本读书法”。
阅读前:形式变多元为一元阅读前的笔记形式被奥野宣之称之为“随想笔记”,也就是所谓的信息灵感记录本,按我的理解有点类似于平时所用的手账。想到哪个句子啦,想到哪个话题啦,看到电影想要看原著啦都可以在这个笔记本上记录下来。虽然奥野宣之在书中所说的这个笔记本似乎能记录任何生活所思,但是我还是倾向于记录与阅读或写作相关的一些信息,这样应该可以使这本笔记本的用途更加专业一些。
针对“做复杂的笔记不易坚持”的人,奥野宣之特别提示他主张“一元化笔记”,也就是用一本笔记本记录所有需要的内容,这样就无需随身携带多本笔记,也不易混淆,后期也不需要特别的加工,只需要在使用的时候按时间顺序用统一的格式标上日期就可以随意书写。为了让读者能实际地体会“一元化笔记”的好处,他在文中打了个生活上的比方:一个人如果同时有好几个钱包,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钱包,那么不管整理的时候有多么认真,也会因为物品太杂最终将钱包里的物品顺序记乱;如果只有一个钱包,那么即使物品很多,虽然寻找的时候要花一些功夫,但式东西总归在这个钱包里,一样一样查看总能找到需要的钱物。
因为是写给自己看的笔记本,所以他还倡导用缩写、符号、简称等速记技巧,甚至复制粘贴的资料来减少记录的负担,从而使笔记的主要作用——记下书中精髓、方便日后回顾、指导工作生活——能真正发挥出来。
阅读中:观念变读书为笔记而在阅读过程中,奥野宣之也强调笔记的基本原则是能坚持下去,能留下印象。也就是说,如果笔记方法太过繁琐,笔记形式太过多样,那么很有可能我之前那种“记着记着就算了”的惨剧又会发生,所以强调了一个观念上的转变:要从“为了读书写读书笔记”转换到“为了写读书笔记读书”的轨道上来,从而明确阅读的目的,使阅读更有针对性。当然这里肯定指的是非虚构类书籍的阅读,如果是小说的话主要就是享受的阅读过程,而不是记录笔记了。
这个观念转变的作用非常神奇,特别是当我自己尝试了用这样的观念看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后,发现原本需要更多时间才能看完的书三个多小时就能看完了,而且很自然地做了不少笔记,一点都没觉得麻烦。回过头来想想,实际上这种观念的转变就是更加明确了阅读的目的性。根据自己的需要,我对书中第二章“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书”和附录“写读书笔记的26款实用文具”实行了跳读,而重点阅读了第一章“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和第三章“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第四章“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浏览了第五章“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19个技巧”,并且重点记录了第三第四章相关的一些笔记。
书中提到了三种主要的读书笔记形式: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剪报式读书笔记和复制粘贴式读书笔记,三种笔记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心动,也就是说,在选择笔记记录的时候不是看到什么就进行记录,而是要以“让自己有所感触”为原则,精心挑选笔记内容,而正因为“心动”,所以记录的部分都可以用“内容 评论”的方式写下触发自己的点,从而使得笔记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东西。“心动”而不是“冲动”,所以奥野宣之又提醒我们不要急于做笔记,可以通过“通读、重读、标记”的方式甄选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部分,这和《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中所提到的3QSR读书法“纵览、问题、阅读、回忆、检查”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阅读不是一遍,而是要经过几次的阅读才能留下作品中最精华对自己最有意义的东西。因为是精心挑选的“心动的内容”,肯定会有一些自己的感触,就可以写下来丰富笔记的内容,展现某一时段自己的思想。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正功夫在于能把书读薄”,我们的读书笔记就是将书读过之后的一本“属于自己的薄书”。
阅读后:收藏变封闭为开放正如在印象笔记上曾记下的一句话一样,过去我读书是追求“书读完了”的,而不是“我读了书”的实用,所以看完的书就会被送回书柜安静地待着,曾经那些杂七杂八的笔记更是不知被塞到了哪里,而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强调,笔记不是拿来收藏的,除了用来证明“我看过这本书”之外,还需要学以致用,我们可以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书中奥野宣之就讲述了当他重读给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各种各样的人》写的读书笔记之后结合更多的人生体验总结出了“浪费时间不算什么,但请不要浪费人生”的感悟,并且成为了他此后生活中的座右铭。
最重要的是,为了让自己看过的书能真正像三毛所说的“潜在气质里、谈吐上,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重读曾经的读书笔记就成了一个法宝,通过重读,既可以回忆曾经的阅读感受,回顾旧有知识,还可以激发新的灵感,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甚至可以通过查阅主题阅读笔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阅读类的经典《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就曾说过:你买了一本书,就像是买了一项资产,和你付钱买衣服或家具是一样的,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把书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强调书本的意义,那么在书读完之后书籍的“使命”就完成了,反而是笔记成为了书中思想的代言人。当我们重新回看笔记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更多是自己思想的轨迹,并且因为阅历或者时间,可以更加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泰戈尔曾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人生如果能达到此种境界固然是一种喜悦,但在读书过程中我们还是希望能更多地吸收其中的精髓,用读过的书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给自己打造一个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正是给了我们一个“读书”的拐杖,让我们能凭借这根拐杖在这个世间走的更好,走的更远。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4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