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_1900字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900字

读《月亮与六便士》时,有很强烈的欲望想放下书写点东西。然而最终还是一口气看完了。
书的开篇艺术气息很浓,因为不懂艺术,所以觉得有些无聊。故事是从第三章正式开始的。早前,知晓了该书的大概内容:一位成功人士,忽然独自私奔,不再回头。还有一条这本书的很经典的书评是“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也许象征着现实与理想,有点像高晓松的那句谎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前者给予人希望,后者教人逃离。
详细点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叫斯特里克兰的伦敦股票经纪人,生活富足,妻儿幸福,却突然匪夷所思的抛弃了一切,独自去了巴黎。众人以为他有了外遇,像传统坏男人一样私奔了,事实上他只是怀揣着画家的梦想,醉心绘画,无法自拔。在巴黎,斯特里克兰有一位仰慕者,仰慕者给予他生活上的帮助,当他病重的时候,把他接到接到家里,给他提供画室,让他养病。仰慕者的妻子却爱上了斯特里克兰,并跟他走了,后来这位女人自杀,挣扎而死。斯特里克兰结束了巴黎的日子,漂泊到了南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在这里他找到了理想的家园,和当地一女人结婚生子,继续绘画。晚年得了麻风病而终。在他去世之后,人们才发现他作品的价值,他的天分才被世人认识。他最伟大的作品在他临终时的墙壁上所绘,他妻子遵他嘱咐,一把火毁掉了。更令人无法想象的是临终前一年,他已双目失明。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我”去伦敦找到斯特里克兰老家,斯特里克兰的儿子说“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
斯特里克兰是个疯子,是位天才,充满了高等的,肉体只是个空壳,灵魂才是主宰。
最鲜明的特点是毫不在乎外在环境,并不是传统鸡汤层次上的不在乎,而是真正的不在乎。大多数人说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多半是在自欺欺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最低级的需求被满足时,人是渴望被认可,被尊重,实现自我的。所以人们会发朋友圈,会在约会前梳妆打扮,会追求体面的工作,追求别墅豪车,会进行慈善活动。
即使对一些离经叛道的人来说,只要这种离经叛道符合他的圈子,在他的圈子得到认可,那么在是人眼里的离经叛道也并非难事。而对于斯特里克兰,这种理论是坍塌的,都不足以解释他的行为。
“我不管是谁说的,反正是胡说八道”
“让她去死吧”
“既然你已经把郁积于心的话说出来了,那咱们吃饭去吧”
“我不想搞女人”
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在意别人是否褒贬他的作品。绘画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发泄方式,而不是追求的本身。努力将灵魂所看到的东西展示出来,这个过程大于绘画本身。他很少将一幅作品画完,因为当燃尽,他便对它失去了兴趣。
他已经不是他了,仿佛有个恶魔将他控制,他的一切行为都是按照恶魔的指令,巴黎穷困潦倒的生活无法冷却他的。他的心中有一座小岛,当想到这是他会眼睛发亮。这有点像《Prison Break》里面的精神病人Haywire:越狱过程中跑到一个屋子里见到墙上挂着的荷兰风车油画,像是找到了精神的乐土。带着小狗,扎着竹筏,开始去追寻归宿。
斯特里克兰出现过一次身体报复精神的情况,当那位可怜的女人跟他走后,“该死,我想干她”,此时,原始的冲动展现出来。当他给她画完裸体后,他就对她没了兴趣。
斯特里克兰是孤独的,他试图通过绘画表达什么。绘画是一种和外界连接的符号,他努力的进行这种尝试。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是孤独的。当我们心中出现强烈的愿望,火热的情感,或是忽然出现的奇思妙想,真的能通过蹩脚的、俗套的符号来传递么?
斯特里克兰在小岛上的生活是他生命中比较快乐的时光,小岛上的居民见多了各种怪胎,所以对他多了些包容,他的妻子对他言听计从。也是在小岛上,他完成了最后的表达。染上麻风病之后,不知道他又活了多久。在逐渐变瞎的时候,他时常几个小时在沉迷于色彩中,用盲眼看着他的作品。
他的最后一幅作品绘画在墙上,描述的是天地开创之初的幻境,有伊甸园、有亚当和夏娃。重要的不是他描绘的是什么,而是观者能看到什么。可能是原始与更古,可能是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总之,斯特里克兰长久以来追寻的东西得到了完全的表达,控制斯特里克兰的恶魔得到了安息,斯特里克兰肉体死了,而他的灵魂终于活了。
他交代妻子,待他死了,把屋子烧毁掉。他的作品在熊熊大火中灰飞烟灭。
他死了,他的画活了,像是一种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成功,但是,斯特里克兰早就说了“幼稚,单个人的看法都不在意,怎么会在意一群人的看法”。
至于为什么叫月亮与六便士,最通俗的理解就是理想与现实,斯特里克兰放弃了地上的便士,抬头看着月亮。但真的只是理想与现实、苟且与远方么?也许什么也不是,作者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假如斯特里克兰活在当下,可能早被打死了,题外话。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06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