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三)》读后感_900字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三)》读后感900字

胡适第三卷明显加强了历史批判语气,虽然主要介绍了宋明的儒学和清代的儒学,但对于前者胡适认为是中国哲学的“黑暗时期”,对于后者,胡适认为是中国哲学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什么这样说?

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无需多说,“格物致知”和“灭人欲”虽然是吸收了禅学,道学的精髓,但格物致知本身并未充分尊重事实,并且其先天象数之学也未受到科学实证,统治了将近数百年的宋明理学对于中国的直接影响就是没有科学,没有思辩,这是胡适立足于近代。立足于西方思想进行的批判,其实在西汉有王充“汉儒”的批判,而清代则有顾炎武,戴震对宋明儒学的批判,但宋明的理学皆自托于儒家的古经典,理学都挂着经学的招牌,所以后人老想打倒宋明的理学,不能不先建立一种科学的新经学,他们若想建立新哲学,也就不能不从这种新经学下手所以戴震、焦循、阮元都是从经学走上哲学路上去的。然而,我们不要忘记,经学与哲学究竟不同,经学家只要寻出古经典的原来意义。哲学家却不应该限于这种历史的考据,应该独立地发挥自己的见解,建立自己的系统。经学与哲学的疆界不分明,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大毛病。经学家来讲哲学,哲学便不能不费许多心思日力去讨论许多无用的死问题,并且不容易脱离传统思想的束缚。哲学家来治古经,也决不会完全破除主观的成见,所以往往容易把自己的见解读到古书里去。

比如“格物”两个字可以有七十几种说法。名为解经,实是各人说他自己的哲学见解。各人说他自己的哲学,却又都不肯老实说,都要挂上说经的大帽子。所以近古的哲学便都显出一种不老实的样子。所以经学与哲学,合之则两伤,分之则两受其益。

而清代儒学他们在创立了以实证为特征的哲学,虽然这种实证性只仅限于对经学诗学范围,但这样的实事求是思想对于多年沉浸在玄学的中国思想界带来的革命是剧烈的,然而因为清代政治社会的腐败覆灭,这思想就再没人延续。

众所周知,胡适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家,所以在本卷特别推戴震为自己的学术发言人,占据大量篇幅。望读者能透过本卷书清楚中国古代没有自己思辩和科学的历史原因。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11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