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300字
吾亦非青年,却得青年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怕是读书多了,对书变得挑剔起来,今年来许多书读完之后徒然无味,只觉着增加了阅读书籍的厚度未能增加阅读的深度,懊恼的同时却再也没过多时间去潜心钻研早已积满灰尘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以及被同事借走久久未归还的《叔本华论说文集》,三大批判更是被冷落到对我发指。而这本书,如同先前胡适先生的《人生有何意义》于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一样,它于我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读一本书,若是从中未能汲取新知识,这便是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此中包含两种含义:一为书籍内容过于复杂,阅读水平尚不能与之匹配,造成知识无法被吸收;一为书籍内容太过简单,所含内容均为己所已知内容,这无非是打发时间之行为。或许这本书于真正的在校初高中青年而言内容稍显复杂,但对大学生或刚离校不久的大学生而言,它完全可称作一本拯救青年于迷茫中的书籍。
关于此书,笔者主要想分享以下两点:
1、“多宇宙”角度看问题。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将一种标准作为对待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统一标准,于是便有了“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
一般人知道的,这里被称为“道德的宇宙”,是与社会俱生的宇宙,通常会以“善恶”来对该宇宙中的事进行评判。然而人生有多个宇宙,比如“科学的宇宙”、“恋爱的宇宙”、“美术的宇宙”……每个宇宙中都有各自的价值标准,我们不能用“科学的宇宙”中的“对错”来评判“恋爱的宇宙”中的“是否真纯”,也不能用“道德的宇宙”中的“善恶”来评判,而这恰巧是世人常犯错之一。
如此看来,既然有多宇宙,自然不能以单宇宙的角度看待问题。哪类问题首先应放在相应的“宇宙”中去解决,因为在该“宇宙”中,其价值标准才有存在的意义。
譬如,很喜欢一个人家里却极其反对,这涉及到“恋爱的宇宙”和“道德的宇宙”两个宇宙,首先在“恋爱的宇宙”中判定喜欢的真纯度,再去“道德的宇宙”中判定家里反对带来的道德程度,以“度”发言,便省去多宇宙中思考而造成的千万愁思,可少去许多烦恼。
2、训练思想,离不开学与问。
《谈读书》、《谈学问》、《谈写作》、《谈咬文嚼字》完美地阐述了小标题。
“学问”,有学有问,而读书,是学习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全部,是汲取知识的输入途径之一;“问”,既问为何如此,亦问学会什么;而“写”,便是将所学所问以一种方式表达出来,表达准确则离不开咬文嚼字。这里,只讨论学与问。
当困难和问题出现时,首先应分析问题,学习问题涉及的相关知识,或阅读或请教,而后可利用“5W”原则问自己/他人若干问题,直至揭发背后真正的原因。此过程,才真正训练了思想。
而现如今,多少“学者”打着做学问的幌子,只为谋衣食。辛苦10余载后,只想着阿谀奉承、步步高升之人,眼下比比皆是。虽人各有志,但一经选择,请摘掉“学者”的名片。诚然,他们也未必不学,可这种学于社会的价值何在?
阅读至一半时,恰巧去书店,特意去中国文学区找先生的书,寻得《谈修养》一书,遂藏之于怀,购回家。读完本书,庆幸入手一书。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