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暗示》读后感_1300字

《暗示》读后感1300字

在寻根里先锋着
这是一本深邃、混乱、广博、杂糅,甚至带着神经质的一本先锋小说,也是一本寻根小说。
一、一本先锋小说
这一本是有故事,无情节的小说。
没错,这是一本小说,我自始至终都认为这是一本散文集或者说是本杂文集。就像夏夜和着岩缝的蝉鸣,被着晚风送来的故事,他们如缀在空中的星星,彼此闪烁着光芒却毫无联系可言。
如果按照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的定义的那样:故事就是关于时间顺序排列的一个个事件的叙述,而情节也是关于一个个事件的叙述,只是它强调事件间的因果关系。显然《暗示》是只有故事,没有情节的。
这是一本有人物,无形象的小说。
书中有不少的人物老木、大头、大川、大雁、鲁少年、“呼保义”、“良种河马”等,但是就一篇故事你根本无法知晓这个人物的全貌,且在叙事上似有“草蛇灰线”之功,却没有“伏线千里”之效。就像草原奔马,跑着跑着就野了。到头来瞅瞅这些名字,唯一能够唤醒的记忆是那么是一群围绕着“韩少功”的过客,身上镌着这样那样的标签,知青、红卫兵、记者、,但是他们都有公共的指向“韩少功”这个生命。
这是一本分文体,限的小说。
在《附录二·主要外国人一名对照表》,共列出67人,文学家艺术节13人,哲学家、科学家、各类学者54热, 又在《马桥字典》出版之后,韩少功坦言:“我一直觉得文史哲分离肯定不是天经地义的,应该是很晚才出现的。我想可以尝试文史哲全部打通,不仅仅散文、随笔,各种文体皆可为我所用,合而为一。”那么这本《暗示》就是一次大胆的试验,内容驳杂到让人无法接受,理性洞明却又带着几分神经质,让人看来云山雾罩。
二、一本寻根小说
初识韩少功是他的中篇小说《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至今想起都觉得书中湘西热土上的那群峰峦,笼罩着一层浓稠藏青的迷雾,在山坳里躲着岁月不侵的一方鸡头寨,漫步着一个呆滞的侏儒身影,让人震悚不已。寒假里读的是《山南水北》,这是一本隐居笔记散文,字里行间满溢着八溪峒的乡里人情。还有那本《马桥词典》,是一本关于词语的书,需要剖示这些词语的生活内蕴,就以小说的姿态出现了,作者极力将马桥与世界打通,以求到达更加广阔的自由天地。1985年韩少功率先发表《文学的"根"》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于是一众作家就去乡里山间寻求自身、文化乃至民族的根缔,以上诸篇都是凝结着乡土便是韩少功的实践之作。
但是我今天想说《暗示》也是一本寻根小说,不是在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中,冲大山叫喊“归去来”的空间寻根,而是在历史的河流里打捞自己记忆的沉船。
在《附录一·人物说明中》韩少功坦言:“如果说(这些人物)有其原型的话,原型只有一个,即是作家自己,书中的人物是作者的分身术,自己与自己比试较真,其故事如果不说全部,至少大部分,都曾发生在作者自己身上。”
记忆沿着墨迹漫溯,自文革到上山下乡到改革开放、到文化冲击再到出国访问,许多故事的碎片里都照得出韩少功的容貌。但这是一本充斥回忆,却无法言明的小说,正如他的书名《暗示》:说明而用含蓄的方式表达意思。
总之,一个知识分子的自省、一段天命之年的寻根。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17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