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28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800字

首先在这里给读到这篇读后感的友人们,提个醒,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本书或者正在读却还没读完的读友们,先别看我的读后感,因为透露了太多细节和结尾。我只有一个建议,就是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经典,把它读完吧!对于读过的友人们,以下只是个人看法和感受,不喜勿喷!!!谢谢!

可以扪心自问,该书前半部分是在为后期的铺垫,主要描述阿米尔的成长经历,所处的环境背景(阿富汗),主要是描述他与哈桑的生活日常(阿富汗)和与他的妻子(索拉雅)认识及相爱的过程(美国);我看的有点素然无味,中途一度停了下来,但个人认为这部被誉为经典的小说,应该还有更精彩的部分等待着我,所以这段时间我又重新拾起来,直到1月6日在从成都飞回深圳的飞机️上,才把它拜读完!

说实话,这本书是完整的,一体的。虽然后半部或说是从第二十二章阿米尔从阿塞夫手里救回索拉博(哈桑的儿子)的最后四章才是真正的,但没有前面的铺垫、背景渲染,你无法读出里面的勇气、正直与无惧强者的胆量,也读不出阿米尔最后的转变、感动与自我救赎!

我最感动的部分是索拉博因为阿米尔的失信(因为告诉他需要暂时送他去恤孤院(阿米尔曾向索拉博承诺过无论如何都不会送他去恤孤院)才能有可能取得收养他和带他去美国的机会),而恤孤院对于索拉博来说就是噩梦,是一个宁愿死都不愿意去的地狱(但阿米尔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索拉博苦苦哀求,哭得撕心裂肺,在不断恐惧地颤抖时,他只觉得是小孩子一时的恐惧,是可以说的通的;因为他也有难处和困境,同时觉得自己并没有失信,因为这只是一个去美国的方法、手段,他觉得自己并没有抛弃索拉博,索拉博是会理解他的(内心再恶劣揣度一下阿米尔内心深处有个想法就是为了美好的未来,索拉博你再忍耐一下,再牺牲一点点,未来的美好的日子就将到来了))!但是阿米尔错误判断了自己的诺言,对于索拉博的意义,那是最后的一颗救命稻草,最后的希望(随着奶奶莎莎的离世、父母的双亡,拉辛汗的离开,以及受到阿塞夫的性侵害,早已经让他生不如死,当时他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木偶,早已失去了灵魂)。

当阿米尔亲自掐碎这最后的希望时,那是致命的、毁灭性的;它直接将索拉博推向了绝望的万丈深渊,除了死,对于索拉博来说再无它途。所以索拉博选择在深夜阿米尔熟睡后,在酒店的浴室里割手腕自杀(索拉博的自杀我并不觉得那是他的懦弱,因为那是他绝望后的选择;索拉博是一个聪明、勇敢的人,从他拿弹弓射瞎阿塞夫的眼睛,救出快要被阿塞夫打到濒临死亡的阿米尔,再到说出‘酸苹果的故事’愿意为能够去美国而耐心等待无论多久都愿意等待的决心,都可以看出索拉博是一个聪明、勇敢且正直善良的孩子。即使一直受到阿塞夫他们的残暴伤害,依然会在阿米尔面前惊恐地说出“我射伤了阿塞夫,我是不是一个坏人,我是否会因此下地狱!!”多么善良的一个孩子!!!无论是谁看到最后都会想,为什么这么这么这么好的阿富汗小男孩会遭受如此惨痛的悲剧,那将会是伴随他一生的痛苦,时间是无法抹去的。也许他只是一个缩影,那可能是当时整个阿富汗人民的悲剧。也许这不是真正的历史,只是作者了解到的一面之词,但是当时的战争是存在的,只要有战争,受苦的永远是平民,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都渴望和平,长久的和平。。。),当阿米尔看到索拉博的自杀时,是他这辈子遭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毫不夸张的说,如果索拉博没有被救回来,那么阿米尔会在愧疚中度过后半辈子。看到将索拉博送进手术室后,阿米尔内心的变化,已经从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真主(无神主义者),到成为真正的信徒的那种真诚、真挚和小心翼翼。读到那段的细节、动作、祷告等场景时我泪流满面,因为我看到了人性的美,看到了阿米尔的爱,看到了阿米尔神性的那部分,超过自己生命的爱;我相信当时只要有人说用他的生命可以救回索拉博,他会毫不犹豫的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里面固然有他因为失信而带来的内疚与悔恨,但更多的是爱和救赎!那是他真正自我的救赎,得到心灵净化的开始!

我觉得信仰是一把双刃剑,但是较为公允的说,有信仰的人他的内心有一个最低的底线,那就是不能害人。而现在有太多的人没有任何信仰,做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内心都不会恐惧,因为他不相信有一个神灵正在看着他,他不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才有这么多的毒奶粉、地沟油、假疫苗等等灭绝人性的事件!

刚好这个元旦我来到了四川,去到色达,在色达的佛学院和台上,我看到了人们对于信仰的真挚,看到人性中善良和简单的一面。你在这里随处可见帮助和友善,他们不会考虑碰瓷、讹诈,只会想到“我看到了这个人需要帮助,就会自然而然的过去帮忙了,简单!!”在从佛学院的山顶下山时,看到两名僧人帮助一个老奶奶将一台立式空调搬进二层楼的屋子里,大家都露着简单甜美的笑容,没有考虑回报,没考虑其他因素,仅仅就是举手之劳!温暖其实就在于简单,就从心出发。。。而另一处圣地台是举行仪式的地方,是滇西北藏族人们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 即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如台)让秃鹫吞食,的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而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认为拿“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一种布施,在大乘佛教波罗蜜中布施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死后将尸体喂鹰,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其实还有一些民族和地区也有,如非洲东部地区的马赛族、西北的蒙古族都有的丧葬仪式,喂食的野兽可是多样的,如狼、飞鸟等,这种仪式其实也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殊不知现在北京的一块墓地比房价还高。。。

回到这本书,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总结的太到位了,让我非常认同,这个世界上的罪行都能够总结为“盗窃”,偷走别人的生命、偷走别人的公平、偷走别人获知真相的权利,这就是最大的罪行!!!还有一句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不管那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去追。”还有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从始至终,直到哈桑被枪杀都在履行着他的这句话以及他的忠诚。可以说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人性中的大善,他的勤劳勇敢、忠诚正直,拥有着原始个体所具备的一切完美特征。

这本书不仅描述了个人的救赎,同时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对阿富汗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控诉。里面出现的战争后的惨景,“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男人抱着自己的截肢腿在市场上叫卖并讨价还价;一对通奸的情侣在体育场上活活被石头砸死;一个涂脂抹粉的小男孩被迫出卖身体等等”。而种族、宗教问题也非常突出,在阿米尔小时候就已经有了这种观念和想法,他自己说“我从来没有认为我和哈桑是朋友,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本书描述了非常宏伟的场景,我想一遍真的有点不够。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31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