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读后感1600字
自修自持莫道此间非彼岸,即心即佛须知东土是西天。
易中天写中华史为何煞费苦心单独写一部禅宗兴起?要解答这个问题,先看一下世界三大宗教的历史。
世界三大宗教中有两个(教、教)源于犹太教,可是犹太教至今仍是默默无闻的小宗教,就在于其不包容,坚持民族性、纯洁性和各种“繁文缛节”,排斥其他民族(此处只是说宗教,也许正因为比才促进了犹太人成为世界上富有“智慧”的民族),所以只能是民族性宗教,教学习犹太教,进行改革兼收并蓄,壮大发展,可是对于耶稣是神还是人含糊其辞,还提出亦神亦人的“三位一体”说法,简单是最接近真理的,简单也是最容易实行的,这么复杂如何不乱?因为对于虔诚的来说,对耶稣解释的“不明不白”比对自己的生活不明不白更不能接受,为此教陷入教权和王权之争的内乱,刚好为承袭了教思想的教提供了机会,自称是人,是真主阿拉的使者,避免了“亦神亦人”的争论,而且是阿拉的封印使者(最后一位),这就从理论上永久性地排除了任何人充当“人神中介”而被神化的可能,所有的都只听命于,只顺从的旨意——学习《》。但是,这也存在一个问题,先知去世后,谁做继承人?因为世上再无先知,除了一部《》无人可以服众,致使分裂为逊尼派和什叶派,时至今日中东动荡不安多半还是源于两派之争,看来宗教由于其自身局限性,永远没有“尽善尽美”之日。此二教都是一神教,佛教则是多神教,也可说无神教,因为释迦摩尼也是人,各种佛、菩萨都是人,可称为泛神。
佛教本发源于印度,可是时至今日在印度默默无闻,在其他地区却是大放异彩,确实“墙里开花墙外香”,因为佛教强调众生平等,而当时的印度是四大阶层的种姓制度,而且民族众多,宗教林立,既不平等又不统一,佛教只好走出国门,佛教中国化便是典型。
中国是没有宗教土壤的,中国人从来就是讲实用的,所以中国科技发展虽曾长期领先世界,可是科学却踯躅不前,因为科技成果有用,基础研究的科学却“无用”,对于科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统治者更是如此。佛教提倡人人平等,那皇帝放哪里?提倡出家受戒,六根清净,不事劳作,岂不都是社会寄生虫?不赡养父母,儒家的三纲五常怎能接受?不生育岂不亡国灭种,统治者岂能容忍?所以禅宗应运而生,禅宗(南宗)主张顿悟,立地成佛,关键在于悟,佛的本义就是觉悟,佛教中国化关键在于儒家化,必须向统治者靠拢才有生机,禅宗把佛法变成人间佛法,甚至不用参禅打坐拜佛,甚至有僧言:一不习禅、二不读经,我只成佛。哇,这多好,多实用!不像三藏法师的佛法那般晦涩难懂,“饱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功利心”的佛法更像生活,恒古不变的是生活,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遥远的未来。
佛教没有门槛,三教九流、目不识丁者只要悟皆可立地成佛,慧能以樵夫的身份成为六祖,身体力行的证明了“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并非虚言,给贫民提供了更多机会,可看做是对科举制的补充,百丈怀海创立禅院制度和禅林清规,坚持“一日不坐,一日不食”,至此“自给自足”、坚守清规才让统治者放下戒心。禅宗还告诉大家,入世与出世,求官与求佛,并不矛盾,因为成佛只在一念之间。这般包容与融合,禅宗如何不兴?
禅宗兴起最大程度的丰富了中华智慧宝库,改变了无数人的价值观,时至今日中国社会还深受佛教影响,中华对佛教的接纳还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的一种基本态度:以我为主,洋为中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禅宗兴起也使中华文化损失巨大,仅举一例,禅宗主张顿悟,不在乎过程,只看悟与不悟,与科学的逻辑推理格格不入,是中国科技进步的巨大障碍。鉴于此,易中天不得不写禅宗兴起。
以上全是转载,认同他的观点,感谢原作者[抱拳][抱拳][抱拳]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