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娱乐至死》读后感_2000字

《娱乐至死》读后感2000字

【摘要】:本书开头尼尔·波兹曼告诉我们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在书中介绍了电视媒介带来的影响,而和印刷进行了对比。阐述了人们如何在电视媒介中逐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引出人们如何热衷于享乐的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媚俗、乌托邦、浪潮

电视使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机构公共事务的领域都要改变其内容,并且用最适用于电视的表达方式去重新审定。

而新媒体也是如此的,类似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把所有人都连接起来,用用户喜欢的形式去表达。

对比《1984》,这是一个被监视,控的世界,但是主角尝试夹缝生存,最后发现该来的还是会来,最后在内心对话中所有意识失去。他思考的一切都该重新定义。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

对比《美丽新世界》,主人公开始对新世界的一种崇拜,到最后发现这个世界根本没有自己想要的,直到最终主角被人们观看和嘲笑,自己却在无限的自我谴责中。赫胥黎所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而这本书就是担心我们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一、媒介即信息:

本书通过讲述电视这一媒介,如何深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衣食住行开始进行讨论,而从电视中我们使用并且的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和知识,但是由于电视节目逐渐“娱乐化”,形成大众文化,在此过程许多电视纷纷媚俗,降低档次,引起人们兴趣,使大部分人因为一味的接受信息,所以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正因普遍人使用电视是因为想看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才去使用,所以导致电视逐渐媚俗化。

电视节目的难度,其实并不简单于文字,柴静在《看见》中曾提到做节目得选择画面,配音,截切。讲述了她做幕后节目的辛苦。而陈鲁豫在《陈鲁豫心相约》中提及自己的化妆,练习发音,曾经由于自己眼里长了针眼,而不能出镜。这些都在说明做电视的一种难度,媒介是人的延伸,感官器官都在进行享受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是否全面?显而易见,他们得经过加工才呈现在观众的视野,大部分人处于拟态环境当中,而这样的议程设置会因为媚俗化而使接受信息的人思考有所局限。

所以书中认为:我们的书面说明代表“事实”,而我们的口头通知却只是一个传言。以至对比电视,印刷更为赋予人思考的能力。

二、媒介分众化

媒介拥有着变化,它分众:例如cctv因此分出了十几个不同的频道供受众进行选择,喜欢哪一类的人可以进行选择哪一类,报纸和新媒体也如此。不同的受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观看。但是这些内容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媚俗,例如中央台的百家讲坛有一开始的严肃说教到了后来的有故事情节的讲授。

到了读图时代,文字变成了陪衬,而图片成了主体。从图绕文,变成了文绕图。这之间的变化是显现的。在移动浪潮的冲击下,人们越来越难平下心来进行读一些枯燥乏味的字。也将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陌生,媒介分众化使人们直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至思想不能开拓,更加单一。照成的影响就是单方获取信息知识。从而有可能发生的影响如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有说: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诱劝人“类我类我”!比方我喜欢谈国事,就藐视你读书;你欢喜读书,就藐视我谈国事。

三、当代大数据思维引起的思考

大数据思想从因果关系变成相关关系,而相关关系将人的思想拉低,通过高科技预测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得出结果。少了原因,也少了思考的过程。大数据的到来,是否成为《1984》中所说的没有隐私的世界,还不可预测。而《爆发:大数据时代遇见新未来》中所述大数据可以从这复杂与多样中总结出了若干简单的规律和可能导致这些规律的背后机制。

这样的新思维打破了传统的思维,也让新媒体在日后的地位日益加重,而技术让人不断的失去知识,在胡泳的《知识的边界》说道:在大数据时代反思知识因为事实不再是事实,专家随处可见。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

四、媒介:想象力生活的重组

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是这么说电视媒介的,即使对一种媒介的独特力量有最清楚的了解,你也无法阻挡正常的感知‘关闭’;感官使我们顺应自己接受的经验模式。

书中有处提到:格布纳写道:自由不是靠关掉电视实现的。电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生活中最有吸引力的东西。我们生活在一个绝大多数人不会关掉电视的世界里。如果我们不直接从电视得到某种信息,我们也会通过其它人得到它。

这就是人们的想象中的获取信息的东西,在媒介中完全实现。可以感知,可以直面。例如互联网的产生也是如此,人们使用媒介让整个世界变成一个新的“地球村”。互联网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能力的综合延伸。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媒介依存症等,存在于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在信息高速的社会中丢失自己的思考。然而,这样的一种新媒介也存在一些好处。在美学的要求有所提高,让人们的想象力更加充分的发挥。

五、总结:

尼尔·波兹曼这么在书中写道:人们没有直面周遭事物,而是不断地和自己对话,真理和时间一样,是人通过他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380.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