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5500字
改变才会换发生机
——读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小说《一个人的朝圣》
2017年6月26日
读完《一个人的朝圣》,给人深深的思考。小说主人公哈罗德接到20年前的同事奎妮的来信,告诉他,她得了癌症,将不久于世。得知消息的哈罗德在一个加油站女孩的谎言中,坚信用走路的方式可以救奎妮的命,于是,开始一个人徒步前往500英里以外的所在地。历经千辛万苦,在信念的支撑下,终于到达目的地,却没有挽救奎妮的生命。但是在行走的过程中,哈罗德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对爱情的拯救、爱的唤醒与回归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小说以两条线为中心轴同时进行,一条是哈罗德的旅程为轴,记述途中的人和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另一条是以哈罗德、妻子莫琳和儿子戴维为主轴,通过莫琳和哈罗德心里历程的描写,把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穿插其中,唤醒了夫妻间彼此的美好回忆,使爱得到了回归。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前往目的地的方式可以驾车或者乘汽车和火车, 500英里的路程也就3、2天的时间可以到达,但是,主人公恰恰选择了匪夷所思的方式,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艰辛,徒步前往。而正是这一点吸引着我们跟着作者的思维一步步走下去,并最终看到了自我救赎的成功、人生价值的体现,爱的回归。而这一切,仅仅来自于主人公一个简单的改变。
四月中旬的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早晨,空气中飘着洗衣粉的香气和新鲜的草腥味。哈罗德刮过胡子,穿着干净整洁的衬衫,系着领带,坐在饭桌前。透过厨房的窗户,凝视着休整过的草坪。他的妻子莫琳正在打扫卫生,整理家务。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从一家酒厂销售岗位退休的、65岁的哈罗德,每天早晨都会以这样一副画面出现在厨房中,安享晚年,平平静静地度完余生。然而,一份来自英格兰北部贝里克郡圣伯纳丁临终关怀疗养院的信件,打破了这份宁静。
信是女同事奎妮寄来的。20多年前,在酒厂做财务工作的奎妮走入社会不久,尽管工作能力出众,但是工作中经常受到老板的刁难和同事的嘲弄,在她人生低谷的时候,得到了哈罗德的关照,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帮助,由此,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但是,后来,在哈罗德不知情的情况下,奎妮莫名消失。现在,她得了癌症,来信向哈罗德作最后的告别。收到信的哈罗德悲伤不已,他决定给她回信,并亲自寄出去。
寄信的路上,路过一个加油站,一个女孩的一席话让哈罗德陡然间改变了主意。女孩说,她的阿姨也得了癌症,她坚信她可以救阿姨,于是,她阿姨就好了。她告诉哈罗德一定要有信念,要相信那个人能好起来,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改变的一些事情。
“一封信太不够了,一定要再做些什么。”
一个闪念一晃而过,他决定现在就从南德文郡徒步去500英里(800多公里)以外的贝里克郡,亲自去看望奎妮,因为奎妮不能死,并坚信他的到来一定会让奎妮好起来。
于是,他打电话告诉疗养院,让奎妮等着他,他现在就出发。他没有携带任何生活用品,没有携带手机,甚至连一双合脚的鞋子都没有换,就出发了,踏上了一个人的朝圣路。
他知道他要踏过千山万水,陪伴他的不仅仅是道路、农田、森林、河流、旷野、荒原、高峰、河谷,还有随之而来的黑夜、雨水、寒冷、饥饿、病痛、孤独、寂寞。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新的旅程。
当妻子莫琳从电话中得知哈罗德做出这样的决定时,她简直不敢相信,但又无法改变,只有痛苦地接受这一现实。放下电话,屋子里只有一片沉默。那振聋发聩的沉默比丈夫打电话之前更甚,好像要吞噬周围的一切。挂钟不响了,冰箱不想了,花园里的鸟儿不叫了。她就这样一个人做着,陷入了沉思中。
哈罗德是一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仿佛随时防备着前方突然而至的一道低梁。哈罗德的父亲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男人,由于人生失意,他与酒结缘,嗜酒如命,而且朝三暮四地在女人身上寻欢作乐,先后与多个女人结婚,却又不负责任地丢下哈罗德母子。哈罗德在悲戚的时光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原本可以接受更好教育的哈罗德,却迎来了人生的转折,16岁生日那天,父亲扔给他一件旧大衣,从此,把他赶出了家门。他自食其力,来到一家酿酒厂从事销售工作,一直干到退休。在一次舞会上,他与美丽善良的莫琳相识相爱,并走进婚姻的殿堂。婚后不久,儿子戴维的出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小时候的戴维就非常聪明伶俐,有着超人的天赋,但是性格孤僻内向,并经常跟父亲哈罗德对着干。沉浸在幸福生活中的夫妻俩并没有发现戴维的抑郁倾向,只是给予他无尽的温暖和爱。戴维并很顺利地考上了剑桥大学。然而,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总会有些坎坎坷坷在不经意间飘然而至。夫妇两引以为傲的儿子戴维患上了抑郁症,对酒精和药物上瘾,难以摆脱,找不到工作。一天,乘人不备,在自家小院中的花园棚架上吊而逝。儿子的离去,让整个家庭失去了精神支柱,矛盾由此而起。妻子莫琳怨恨哈罗德对儿子关爱不够,才导致这样的悲剧。从此,他们的美好爱情也走到了尽头,冷战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的婚姻也名存实亡。莫琳每天的生活内容就是整理儿子的房间,在房间里与儿子说悄悄话,窃窃私语,好像儿子就在眼前,只是去远行,并没有永远地离开他们。她认为是父母没有尽到责任,才导致儿子的离去,心怀愧疚,以这样一种近乎自闭的方式补偿着母爱。
行走在路上,哈罗德的故事经过口口相传,被人们称颂为英雄,令人敬仰,受人敬畏,每到一处,都会得到人们的称赞,并提供一定的救助。开头的6天里,哈罗德每天步行8英里,他的脚上满是水泡,疼痛难忍。在一次寄宿失业医生玛蒂娜家的过程中,玛蒂娜为他治疗伤口,送了他指南针和背包,并配齐了必要的日用品。此时,他才感觉到真正的朝圣开始了。在后来的旅途中,慕名而来的追随者、争名夺利的投机者、抱有私心的旅行者,相继加入,并且为同行人员配置了相同款式的朝圣者T恤,使哈罗德的个人徒步救赎变了味,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导致了最后阶段的分道扬镳。一个名叫里奇的随行者用贬损哈罗德的方式,转移了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卑鄙地盗用哈罗德的名义到达目的地,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和接待。但是,这一切对哈罗德来说,并不重要,他的初衷就不是为了个人所谓的名利而徒步行走。
每到一个街镇,哈罗德都会给妻子莫琳打个电话,报下行程和平安,或者为她、奎妮或者加油站女孩购买一个小礼物,或者写一张明信片寄过去表达心意。离开了丈夫的莫琳时常打开邻居雷克斯为她专门制作的地图,根据哈罗德报告的位置,寻找他的足迹和步行路线。每当她尝试在地图上寻找哈罗德的线路时,孤独感就更加汹涌地袭来。身体里有一种空洞在蔓延,仿佛她已经不存在于这个现实的世界。此时此刻,她无比地想念儿子戴维,要是他还在身边,生活该有多么美好。她与哈罗德年轻时候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也会在寂寞中回荡,内心中的那份柔韧和爱似乎在慢慢地涌现,缓缓地回归,对哈罗德的牵挂越来越强烈。
“我好怕他不会回来了。”
有一天,莫琳把她的焦虑告诉了邻居雷克斯。哈罗德不在的日子对她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煎熬。又过了一段时间,她再也忍不下去了。她跟雷克斯说即使亡故的儿子戴维不同意,她还要去找哈罗德。于是他们驾车前往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哈罗德和那些朝圣者。她看到的是满面风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样的皮肤、卷曲的头发,他的那种生命力使她颤抖,好像丈夫终于成了早该成为的男人。
他们坐在一家咖啡店里,彼此诉说着分别以来的思念,哈罗德表达了心声,他告诉莫琳,他现在不能回去,他一辈子什么都没有做,现在终于尝试了一件事,他一定要走完这趟旅程。他们彼此原谅了对方,二十年的隔阂瞬间烟消云散。哈罗德重新踏上旅程。
离开那些所谓的追随者和朝圣者,哈罗德把那件朝圣T恤扔进垃圾桶,再次穿上自己皱的一团糟的衬衫和领带,他感到又做回自己了,他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节奏走,没有辩论,也没有争吵。跟随他的只有在路途中跟随而来的一只小狗。最后一段路程是最艰辛的。在快要接近终点的时刻,哈罗德迷失了方向,他的意识开始模糊,出现了幻觉,他不再相信指南针,他所能看到的就是路,脑子里什么想法都没有。日晒雨淋,夜以继日,他没有方向不停地走,再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走了多远,他几乎到了绝望的边缘。那只忠贞的小狗也离开了他。终于,他坚持不住了。
一天夜里,莫琳接到了他的电话。
“我坚持不下去了。我走不到了。”
“我想回家。我不想再继续了。”
“我错了。”
“奎妮还在等你,继续走。别停下来。还有16英里就到贝里克了。你可以的。”莫琳为丈夫鼓劲加油,并为指引方向,解决生活之困。她知道,如果在离目标这么近的时候让哈罗德放弃,他余生都会后悔的。哈罗德的明信片依然是每天一张寄到,通过明信片的地址,莫琳知道,哈罗德离目标越来越近了。她没有一晚睡得好,生怕一陷入无意识的睡梦中,就会错失她与丈夫的唯一联系,然后完全失去他。她坐在椅子上,看着晚星,为那个离她千里之外,但睡在同一片星空下的男人守夜。在莫琳的一切愿望里,什么都比上哈罗德回家重要。
走,走,走。这是唯一的语言。对于哈罗德来说,整个世界只剩下了路,整个他就是一部走路的机器。出门寄信至今第87天,行程627英里(1000多公里),哈罗德终于来到了圣伯纳丁疗养院的大门外。
躺在疗养院床上的奎妮,已经病入膏肓。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但她仍然在坚持。奎妮剩下的头发很稀疏,白得像灌木丛中的米兰花,蓬松地盖在头皮上,只剩下了一个魂魄,一个躯壳。脖子上巨大的肿瘤使她的头部严重变形,看起来像长了两个头。看到历经千辛万苦赶到身边的哈罗德,她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和谢意。她朝他眨眨眼,眼角滴下一滴晶莹的泪水,一下子落到枕头上。奎妮张开嘴,想吸入一口空气或者想表达什么,空气没有进来,但是另一样东西来了,像呼吸一样自然。奎妮走了,她走的是那样端庄和安详,如同一个睡着的孩子一样。
在给加油站女孩的信中,哈罗德道出了真相。20年前,痛失爱子的哈罗德,借酒浇愁,喝醉酒后,丧失理智,闯进酿酒厂老板纳比尔的办公室做了件很糟糕的事情,砸碎了老板母亲的遗物,如果被老板发现真相,心狠手辣的纳比尔一定不会放过他。知道戴维患病真相的奎妮一直默默地关心着哈罗德,她用另一种方式报答哈罗德对自己的关爱,为此,她用自己打扫卫生不小心摔坏遗物的谎言承担了一切,替哈罗德背了黑锅。毫无疑问,她被老板辞退,并且消失的无影无踪。哈罗德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来得及说。他走这条路,是因为奎妮在他人生最糟糕的时期拯救了他,而他从来都没有说过一句谢谢。
加油站的女孩找到莫琳,她说,她告诉哈罗德的那个患癌症阿姨,凭信念治好病的故事是虚构的,她的阿姨几年前就去世了,她自己就是一个骗子。莫琳也说出了当年奎妮离开时,曾经到她家,向哈罗德当面告别,并说出了她替哈罗德背黑锅的真相,莫琳怕丈夫得到了安慰而忘记儿子戴维,因此,她把奎妮送的花扔进了垃圾桶,并将奎妮来辞别一事一直隐瞒。
这一切,此时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哈罗德凭借信念的支撑,完成了一个人的自我救赎。他与妻子莫琳20年来名存实亡的婚姻得到了挽救。那曾经失去的爱终于被唤醒并返回。
她俩彼此说出了心中的秘密。女孩的脸依然惨白,但忽然闪过一道让人安心的澄明。莫琳猛地惊了一下。
“赶紧去贝里克吧。”
在一间向海的客房里,莫琳一边替哈罗德放洗澡水,洗头发、剪指甲,一边向他坦白了自己做过的事情,让她后悔不已的一切事情。哈罗德说他也一样。第二天,他们一起来到疗养院,向奎妮作最后的告别。
“奎妮是个好人,”莫琳终于说,
“她是个真正的朋友。”
“你做的够多了。”她对丈夫说。不仅为了奎妮,为戴维也一样。如果我们不能打开心扉,如果我们不能接受无法理解的东西,那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走在海边,他们回忆起第一次跳舞相识的场面,如孩童一般,大笑不已。那些深藏在内心的美好被世故掩盖,在经历一些痛苦的嬗变后,变得更加清新亮丽,更加美好,更值得珍惜。他们又一次牵起对方的手,走向海岸,两个小小的身影在黑色浪花的背景下,越走越远。
他们终于体会到:
指甲缝里塞着泥土的感觉真好。
重新培育一些东西的感觉,真好!
掩卷长思,我们每个人何尝又不是那个普普通通的哈罗德?一个人如果在一个不变的环境里工作、生活久了,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惰性,漠然对待周围的一切,丧失了追求的目标,就连身边出现的新鲜事物也会熟视无睹。在岁月的消逝中,我们的观念变得保守,思想开始僵化。摆钟式的生活,束缚了我们的思想空间。没有新鲜的空气,也没有湿润的泥土,更没有纷飞的花香,哪里还有生机与活力?
碌碌无为的生活让人生变得没有了意义,庸庸懒懒的状态使我们失去了拼搏的斗志,这理应不是人生存在的价值。面对困境,我们必须选择改变。工作环境无法改变,可以换一种工作方式;生活条件无法改善,可以换一种生活态度;人生轨迹无法改变,可以减少阻力,增加动力;人生旅途难免寂寞,可以找寻淡定中的宁静。疲倦的时候,烦恼的当口,给生活留段缺口,喧泄纷繁的人间百态,过虑世事如棋的复杂,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给自己一个改变的理由,调整状态,才会到达理想的境地。
一个人的朝圣,让我们收获满满,感慨良多。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一盏灯、一杯茶、一本书,也可以让我们细致考量,学会改变,这是感知生活的一种境界。
改变,其实,就这么简单。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