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读后感2900字
打破思维的枷锁
---复盘《批判性思维》
2018年5月7日
首先感谢作者。这是一本相当实用的逻辑书,当然也有比较抽象的部分;这次由于心态原因只专注于阅读实用部分,在感到有必要的时候会重读抽象的部分。
一、阅读前制定目标,阅读后评估目标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为什么要掌握批判性思维?
1.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
2.学习批评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不要做出或者接受不好的论证;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不任由情感主宰自己的思想,不做谬误和偏见的牺牲品,不听信不称职的专家的臆断。
2.1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很容易,得到知识比较难,形成属于自己的智慧就需要批判性思维;
2.2学习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我们探索我们的思想本源,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背后,究竟是什么?
(二)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判断真假;
1.这里关于真假的定义是,是否可以根据前提A推出结论B,可以则为真,不可以则为假。
2.如果结论为真;
2.1可以支持结论的前提为真;
2.2可以支持结论的前提必须是和结论相关的;
3.按照我们日常的说法:前提必须是令人信服的。这里听起来比较简单,但我觉得比较重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不止需要定力,也需要我们能够思维清晰的判断情况、分析问题。
4.这里需要了解两种论证:
4.1演绎论证(deductive argument):对于一个演绎论证,如果其前提为真,则证明了其结论。
4.1.1可靠论证(sound argument)用来描述前提为真的有效推理,即若推理有效而且前提为真,就是可靠的推理,可靠推理的结论得到了证明;
4.2非演绎推理(inductive argument from analogy):非演绎论证的前提不证明结论,非演绎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
4.2.1非演绎论证分为好论证和坏论证;
4.2.2前提为结论提供的支持越强,非演绎论证越强;反之亦然;
5.我们在日常中判断真假用的最多的是非演绎论证中的“最佳解释推理”或IBE(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5.1最充分的解释该现象;
5.2能够做出最精确的预测;
5.3与其他已被接受的解释冲突最少;
5.4需要最少的不必要的前提和假设;
6.因此,大道至简,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可以非黑即白,是非分明。然而在生活中这样做太理想化,我们对重大问题能够做出最佳解释推理就已经很好了。
7.什么事容易诱使我们判断错误的?
7.1心理学家把时常难以预见的心理因素称作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扭曲着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干扰我们清晰、精确、客观思考的能力。
7.2从众效应:人在下意识让自己的想法向大多数人的想法靠拢的倾向。
7.2.1从众效应的应用:有些广告热衷于不厌其烦的告诉观众该产品的销量全国第一,而很有一些观众对此买单;
7.3消极偏见:人们具有相信消极信息多于积极信息的倾向;我们的大脑神经对负面信息比对正面信息更敏感活跃。
7.3.1政治上的应用:没人喜欢xx主义!打倒xxx!这些比我喜欢xxx主义,拥护xxx更有效。
7.3.2经济上的应用,最近热衷于理财,这里关于理财的消极偏见就是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简单来讲,对普通人来讲,赔100块的痛苦往往需要赚300块来抵消,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同样金额带来同等程度的情感体验。因此,向成为合格的理财者的第一步就应该是树立正确的投资盈亏观,克服大脑带来的消极偏见。
7.4服从权威:人们具有无条件听命于权威的倾向,鲁迅先生常说中国人的劣根性,奴性,其实为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类所共有,只是在那个时代的国人身上表现更突出。百年耻辱……
7.5过度自信效应:自我欺骗偏见的一种,人们预估自己对某事判断的正确的概率时,预测值通常比实际值要高,尤其对于复杂问题和不熟悉的领域。
7.5.1与过度自信效应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高于平均水平的错觉,这种错觉使人们在与他们相比较时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比如在作者对授课学生做的测试中,超过80%的学生把他们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评为全班前10%,就是说如果作者教了100个学生,超过80个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在100个学生中可以排前10……
7.6可得性启发法:依据提及一个事件的频率来判断这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某种程度的解释所谓的“三人成虎”。
(三)如何看待新闻媒体?少看新闻多读书是否有助于独立思考?
1.媒体不可信;
1.1媒体受控于越来越少的几家公司,2001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放松了对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的所有权管理后,美国的独立媒体数量从1950s的几千家降到了2004年的5家。
1.2作者在书中指出,很遗憾,被大多数美国观众视为新闻的,其实只是美国政府的宣传;
1.2.1美国军队有操纵媒体的独特方法:从禁止拍摄战死疆场的士兵到推出精心包装的榜样等不一而足。
1.2.2有时候,操纵的方式就是简单的。
1.3媒体自身带有偏见,他们有时也疏于审查信息的来源,并且承受来自第三方的压力,同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4媒体是社会的折射。美国大众都满足于凭感觉、肤浅的、纵的新闻,那么最终他们也只能获得那样的新闻。
2.少看新闻多读书有助于独立思考;
2.1信息时代,不以“一物不知深以为耻”,而以什么都知道为耻;
2.2读书无处不有个我;
2.3独立思考;
(四)了解修辞,理解部分修辞技巧的作用;
1.修辞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这种说服力来自语词表达印象、感情和情感联想的力量。
2.有理不在声高,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3.常用修辞技巧:
3.1委婉语和粗直语;美国国防部的前身就是美国战争部,美国国防部与美国战争部所履行的职能完全相同,但目前的名称更有利于维持公共关系;题外话,我国的国防部才真的是国防部,因为大方针是积极防御。
3.2刻板印象
3.2.1当表达者对某团体的每一个成员用相同的名称或描述,而无视他们之间的差异,如此贴标签的行为一般都会导致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
3.2.2所谓的刻板印象:是基于点滴线索甚至是毫无证据地形成的关于特定群体之成员的想法或印象。
3.2.3比如认为女人感性、男人理性;
3.2.4刻板印象来源于众多途径,其中不少来自流行文学,且得到偏见和群体利益的支持。
3.3其它修辞手段:
暗示、加载问题、幽默、夸张、闪烁其词、贬抑、替代证明、重复、图像;
(五)了解是什么使我们判断失误?尤其是十种常见的谬误;
1.谬误是使我们判断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2.诉诸情感的谬误
2.1源自愤怒的“论证”;
2.1.1不能仅仅因为某事令人愤怒就认为它不正确,即使愤怒者是我们自己也不例外。
2.1.2愤怒只是一种情绪,并不是任何其它事件的证据;
2.1.3愤怒是观察世界的糟糕镜头,是本书中介绍的十大谬误之一。
2.2威吓手段
2.2.1对某件事情的担忧,可能影响我们对该事的判断;
2.2.2还可能影响我们对其它事情的判断,比如,买房时听中介说房子要卖光了;
2.2.3合理的警告不是威吓手段;
2.3其他基于情感的谬误:
2.3.1同情,我们可以同情,但不要使其影响我们的判断;
2.3.2嫉妒;同情容易诱使我们强化某人的优点;而嫉妒则容易诱使我们夸大某人的缺点;
2.3.3自负:一方面容易诱使我们夸大自身的成就和能力;另一方面则可能为人所用,被戴高帽而不自知以至于判断失误;
2.3.4负疚感同样容易干扰我们的思维;
2.3.5希望、渴望和厌恶也可能让我们偏离逻辑;
2.3.5.1其中,渴望被人接受的心理,可能促使我们接受某判断,并不是因为该判断自身的特点,而是因为接受它我们就会得到某些人的赞同(或者可以避免与“同伴”意见分歧),当我们这样做或试图让别人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犯了同辈压力论证(peer pressure argument)的谬误。
2.3.5.2有群体认同感所引发的谬误十分常见,该谬误与同辈压力“论证”密切相关,群体思维的谬误(groupthink fallacy),指人们用源自某群体成员的自豪感来替代其对某个问题所持立场的理由和慎思。这同样位列十大谬误之中,其最显而易见的形式就是民族主义。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