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_1400字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1400字

唐德刚是国内口述史的开创者,出身正统、功底深厚、久居海外、独成体系,本书如作者的历史随笔一般,但可读性极强,称之为酣畅淋漓并不为过。作者提出的历史三峡观是本书的主脉络,现今理解起来并不难,但作为一种独立思想提出可谓颇具难度和影响力。

历史是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其间死人如麻,痛苦至极。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一日。从此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

本书聚焦于“第二次转型”,选取了近现代史中的关键时刻,通过夹叙夹议式的写作,将历史先生栩栩如生呈现在众多读者面前,这其中既有作者坚实的学术功底,更有对中国历史的丰厚感情。所谓,“不应为某一时代的喜怒哀乐所局限而笔端常带感情”,更像是说给自己的警句。

从秦之后、慈禧掌权之前的历代更迭,不过是“改朝换代”,历史的河流或急或缓冲击到太平天国,到义和团再到辛亥革命。不怪乎作者说,盖我国历史上的草莽英雄,在天下大乱之时逐鹿中原,他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都只是个简单的“改朝换代”——他们要打倒一个腐败的朝廷,摧毁一个腐烂的社会。然后在一片玉石俱焚的废墟上,改朝而不换制,依样画葫芦,再画它两三百年,然后再让别人去打倒。

太平天国失败过,可悲可叹之余,近代中国因为缺乏“第五化”开始了错过现代化政治制度之旅。作者写道:发生在1856年9月的长毛“王杀王”的“天京事变”,是在3000年“杀功臣”的公式中,表演得最下流、最无知的还是长毛这一窝起义的农民领袖呢!他们进城以后才三年嘛!就等不及,互相砍杀起来,把个极有希望的革命政权砍得稀巴烂,而同归于尽。

再说到甲午战争,一人救一国的场景恐怕只有如今的电影才会有,当时的李鸿章抵不过朝内众多臣,更不用说慈禧太后。孤臣无力可回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它的胜负改写了中国历史。戊戌变法,一次注定要夭折的改革运动。小皇帝不敌老太后,维新政府无疾而终,它的结果预示了大清命运。科技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双重挫败,第二次社会文化转型前途漫漫。

从革命到变法再到改革,历史先行者们走过弯路。盖革命者,革他人之命也。革他人之命则敌我分明、对象显著,而手段单纯。变法者,变自己之法也。变自己之法则对象不明、敌我难分,而手段千变万化也。戊戌变法是我国3000年历史中,在商鞅、王莽、王安石之后,几个惊人的变法运动之一。

风光一时的关键先生,多半是“历史三峡”里某一二阶段中过渡性的官僚。李鸿章是近百余年来,我国仅有两大外交家之一——另一人是周恩来,他们真正在外交上做主的政治力量。中山是第一次以现代政治家姿态,他使尽他讲演的天赋,风靡了当时在场的一千数百位听众;,也风靡了在东京的两万名中国留学生,也风靡了数以千万计的黄海彼岸的祖国同胞。孙文在中国革命中的不移地位,也从此确立了。

作者在此书中没提的是,朱德在死守三河坝为革命保留了火种,奠定了军内威望和地位;周恩来在党和历史面前选择力推毛泽东,为中共发展奠定了基础;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喊出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其拟定党内发言人的地位。如此等等,历史不会重演,但规律常存。高空往下看三峡,我们目睹潮起潮落,也对历史多一份敬畏,对那些关键人物多一份客观品评。

历史滚滚向前,愿三峡之水渐行渐远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54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