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_1700字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1700字

《非洲三万里》是我看的第二本游记类书籍,第一本也是关于非洲----梁子的《非洲十年》,当时看完梁子这本书时,微读届面就出现“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这其中就有毕淑敏这本《非洲三万里》,我当时就是随手入的书架,并没有马上开启阅读,最近无意中翻开这本书,它带给我很多惊喜,我想遇到喜欢的书就是会让人欲罢不能,根本就停不下来的节奏吧。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非洲,作者花了大量文字介绍其名字的由来、国土面积、气候条件、经济优劣分布情况和居住在那里的人种的分类。还有作者到斯泰克方丹原始人洞穴参观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曾一度激起我想阅读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简史》的兴趣。

本书前面部分详细介绍了伟大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这让我又重温了一遍这位传奇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为了广大南非黑人的自由和平等而抗争,就像黄家驹写给他的歌《光辉岁月》里面唱到:“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奉献一生...” 自由之路无坦途,从酋长继承人到自由斗士,从被关27年的囚徒到75岁的总统,曼德拉创造了一个传奇。曾经的苦难不但没有摧毁他,反而锻造了他,27年的监狱时光,让曾经急脾气的曼德拉变得谦卑温和,也让他真正理解了自由与宽恕的含义。作者说:南非当年的苦难不可谓不深重,裂痕不可谓不惨痛,撕裂不可谓不血腥,牺牲不可谓不酷烈......但他们现在对此的态度却是-----此事已结束,无须耿耿于怀。哦,让我们一起共同向前。这种终结苦难的勇气和步骤,真是勇敢与温和并存的创举。既要铭记历史,又要忘记苦难,这确实很难,但南非人做到了。

还有作者行至非洲黑奴交易遗址时,听黑奴后代导游讲述的这段长达四个世纪的黑奴贸易的血腥历史,也是让人无比震撼。马克思曾指出,非洲变成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之一,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开端。黑奴贸易以及美洲的黑人奴隶制,又为欧美的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金。可以这样说,资本主义的萌发从头到脚都沾满了非洲人民的鲜血。如今那些大谈人权、平等、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真是极度讽刺啊,感觉现在就是让非洲黑人去狠狠抽他们嘴巴都不解恨!请原谅我的粗鲁、浅薄,真的不明白,同为人类,怎么有些人就是可以如此冷血暴力,毫无怜悯之心。一如当年日本对我们中国的残酷暴行,记得看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时一度让人压抑、愤怒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知道这些惨痛的历史,就会越来越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对他的国民是多么重要,落后就要挨打,颠沛流离的生活,毫无尊严可言,公民和难民绝对是有着质的区别。抱歉,扯远了。

另外就是一些作者旅行途中很有趣的经历,也引人思考,比如去非洲一家中产阶级家庭做客时,可以感受到他们那种毫不掩饰的作为中产阶级的优越感,还有他们不曾到过中国,却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们可以到中国当英语老师赚钱。他们问卢淼(作者的儿子,也是她此次非洲行的翻译)的英语在哪儿学的?是不是出国留学了,当他告诉他们是在中国学的的时候,对方又固执的说:那你一定在英语国家呆过好长时间,不然不可能说得这么好。当卢淼一再确定的告诉他们,中国也有很棒的英语老师时,这才打消他们想去中国教英语的幻想。这让我发现,一个人的见识短浅,是多么可怕,就像井底之蛙,真的很容易被固有思维所局限。

还有作者在“非洲之傲”列车上遇到的77岁的珊德拉夫人,为了怀念已故的母亲,每天都身着优雅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服装,她说:“上帝赐予我和母亲一样的身材,我就穿着她的衣服,用她喜欢的方式来旅行和游览,这就等于延长了她的生命。我用这种怀念方式,让她在天堂微笑。”这是作者旅途中一个很温情的际遇。最后就是87岁,已经到过113个国家的史密斯先生,他说:“我要用我的时间,赶快去看看没有去过的国家和城市。看看蛮荒与野蛮,把人生快乐的走完,然后到达最后的目的地-----天堂。”很欣赏他们这种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态度。

有人说:旅行,是想看看这个世界的极大差异,看文明与野蛮,看贫穷与富有,看不同生存状态的人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从不同的人那里学到东西,仿佛阅读一大卷历史,看不同进程状态,进而扩展个人阅历,消除偏见与愚昧。我想这大概就是旅行的最大意义吧。

不错的一本书,推荐ing。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57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