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堂中国哲学课》读后感1900字
周桂钿:《十五堂中国哲学课》
非常扎实的十五堂中国哲学课,作者国学功底深厚,说理透彻。
不谈道法墨诸家,仅仅就传统儒家哲学理论而言,主要是“三纲五常八目”: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三纲未免落后,是专制的产物。所谓纲,抽象的说就是纲要纲领,具体的说就是主体者,主人。所以作为大的国家范围来说,君就是臣的主人,父就是子的主人,夫就是妻的主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夫可以任意休妻,妻却不得叛夫。甚至,丈夫死,妻子以自杀殉夫为光荣,受朝廷表彰,世人传颂。
三纲是没有平等的,或者说它是取消或者反对平等的。其实君臣父子夫妻,各自承担的社会义务个人责任有所不同,然而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但是三纲取消了这个平等,抹杀了自由人格的尊严,它是没有尊重精神的。在今天,三纲应该是我们批判的对象,反对的对象。
五常在封建时代是维护三纲的产物,但是它是可以独立存在独立应用的价值观。把五常的精神剥离三纲这个前提,我们发现五常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价值。
五常包含了儒家所谓的三达德,即“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无惧”。仁、智、勇这三者,同时也是儒家对于普通士人的基本要求。“勇”独立去看,即是五常中的“信”。勇是信的表现,信是勇的精神。
仁、义、礼、智、信,仁的体现是爱人的精神,今天社会中的各种慈善行为,即是仁的价值体现。义是道义,做生意的非义财不取,是义;不出卖集体利益,战争时期宁愿舍身而取义更是了不起的表现。关羽以义名世,号称义贯千秋,主要就是因为没有背叛刘备。礼在古代主要是一种维护三纲的秩序规范,但也是普世的社会需求。我们今天看待礼,更多的是如金正昆教授的社会礼仪。人是群居生物,礼仪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的基本尊重规范,没有礼仪规范,社会就会混乱,纷争打斗不绝。智更多的是一种灵活处世的精神,孔子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即是智的最高级表现。智不是耍小聪明,而是如何达到目标的大智慧。信的基本要求是诚信,古代的季布一诺千金是信的个体表现,今天由国家印刷的纸币可以通过兑换购买任何世界上的商品,则是集体民族诚信的表现。
剥掉五常作为维护三纲的工具性的一面,去掉其消极的一面,五常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的基本社会价值。是这个时代我们应该继承也可以提倡的积极精神。
八目,即格、致、正、诚、修、齐、治、平。如果说五常的要求是社会价值的共同体现,八目则是个体精神的追求。
八目是儒家为人的一生所指定的必经通道,格物是对于事物的基本分别,是通过观察理解形成内在的认知系统。致知则是在格物基础上学习外在的知识,前人的知识,是建立外在的认知系统。正心,用今天的话讲,实际上是一种对于正能量的基本要求,即端正心态。诚意是设定人生目标的前提,主要是回答三个问题:追求什么?为什么追求?怎么追求?修身是践行社会价值人生目标,修的对象其实主要就是五常规范。齐家是治理家庭,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治国是政治理想,是齐小家以后的齐大家表现。在今天,治理政府单位是齐大家,管理经营社会中的公司也是齐大家。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人去治国,主要是要求一个具备治理各类大大小小的集体的能力。能够治理集体,就是在治国或者帮助治国。商业界如马云,如任正非,都是在治一部分国。治国不一定要全部,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帮助性的。平天下是儒家最高的追求,但这个平不一定是要当国家元首。孔子也在平天下,佛祖,耶稣,乔布斯,李嘉诚,都是平天下的代表。所以孔子也被称为“素王”,佛祖则被称为“空王”,乔布斯完全可以称之为“科技王”,李嘉诚不妨为“商王”。平天下可以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科学文学宗教艺术上的,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杰出优秀,令世人为之倾倒,即是某一方面的平天下之“王”。
五常规范的描述具有感性的倾向,而八目则是非常理性的逻辑序列。五常偏于散乱,八目则非常规整,秩序井井有条。一个具备五常素养的人,即便未具大功大名,也必然得到社会的尊重。而一个具有八目追求的人,则只要努力奋斗,不停止前进的脚步,则必然能够建立属于他个人的成功。
唯有三纲的理论,是我们必须批判的糟粕。因为三纲反对自由、尊重和平等的精神的,它与我们这个时代所追求的价值不仅格格不入,还恰恰相反,背道而驰。
2018-1-24于西安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