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读后感1100字
之前零零碎碎读过梁思成林徽因的生平事迹,起先吸引我的是才子佳人的美丽一生。可是看完这本书后,让我对清末至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所以包括林觉民,梁启超这样的人,他们的为人处事教养子女放到现代社会,依然是超前的,是真正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在抗战艰难时期的知识分子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情怀让人震撼。那个时候的“先生”真正让我感受到了心灵最深处的敬意。我记得儿时去祖父母家,常常听到左右邻舍叫祖父母“先生”,虔诚尊重的气息满面扑来。那个时候有小人,哪个朝代时代都有,可是你绝对能看到民风淳朴的一方净土,也绝对看到一批有风骨情怀的知识分子,从心底里对自己的专业和祖国的满腔热爱!无法想象在那个战火纷飞,资金缺乏的时代,梁思成林徽因走遍中国古迹之地去测绘古建筑,没有真正的热爱和信念,是无法做到的。他们在困窘的岁月里,贫贱却不鄙俗,病痛却不消沉。如果要问中国有没有贵族?我以为,那个时代梁思成林徽因等这批知识分子是。现在没有。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相当多的有良知。他们的生活态度对现代人也是有着非常好的启示。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希望。作者对环境,人物心理描写入木三分,文字功底强,非常婉约感性。可是大量描写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文字又显示出作者的理工思维下的严谨逻辑,我读了受益匪浅。
书的前半部分相对比较轻松,到后面运动那里,沉重。虽然那个事情早已结束,但是,我觉得有一些东西恐怕还或多或少地在飘荡着。年轻的大学生不好好花心思读好专业课,却想着如何入党捞资历。年轻的教师不想着好好授课,却想着如何溜须拍马走仕途。现在读建筑专业的有多少人能达到“集建筑,史学,美学,工科等扎实基础于一身”的?那个时期的“斗性”到现在依然有。抱歉,对于这一方土的人性,我不是那么乐观,当然,我也抱有希望。
清末,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对于我有着一种神秘和吸引。即使看那个年代人的名字,都能感觉时代的烙印。而我觉得,70年代之后出生的很多人,不少名字已经不太看得见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部分,在这一点上,我们丢弃的传统也不是一件两件可以说得完的。
教育是要培养情怀的,一种真正切合实际的理想,热忱和执着。任何的假大空只会在扭曲人性上加重一笔。再回头看看,以分数高低论英雄,那些被媒体吹上天的状元,我不了解,我承认考个高考状元不容易,某种程度上的“聪明”。可是,一个国家民族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人才?不拓展说,想必所有的人都非常清楚这些年的人和事,有阳光的,也有阴郁震惊的。
感谢这本书以及作者,我确定,我不孤独,因为他们的精神与后人永远同在,我为他们这样的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