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1900字
一、六个序
《心流》是心理学史上的一本奇书,但找六位大牛做序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光序就占了全书15%的篇幅……
二、从幸福谈起,奇怪的幸福
人人都在说追求幸福,幸福貌似也寻常可见,但若拉近细看,就能意识到幸福绝对是一个十足奇怪的东西。
我们现在的人均GDP可能是游牧时代的成百上千倍,我们一天刷的微博遇到的信息量可能超过农业时代一位农民一生的信息输入量。然而幸福,几千年几万年几十万年以来却出奇的恒定,现代人绝不敢拍着胸脯说,我比五千年前的人幸福十倍!可能一倍都做不到,可能,还没有以前的人幸福。
所以说追求幸福是一件十足奇怪的事,人类世界难得找到像幸福这么没有增值潜力的东西。要知道,现代人寿命都比史前人至少增长了一倍。
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还经常南辕北辙,《哈佛幸福课》用实验告诉我们,(并非彻底的)无知是一种幸福,但我们却拼命追求越来越多的知识。自由的无穷无尽的选择不见得是一种幸福,但我们却乐此不疲的跑到琳琅满目的超市里挑花自己的眼。
更诡异的是,幸福并不是存心去找就能找到的。哲学家密尔说:“自问是否幸福,幸福的感觉就荡然无存了”。简直就是一幅活脱脱“薛定谔的猫”的既视感。
三、那如何才能真正的得到幸福呢?
作者说,只有在不计较好坏、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才会觉得幸福,直接去找反而不会奏效。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意义来》一书的序言里说得好:“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郑也夫在《文明是副产品》里说,辉煌的人类文明,也许只是人类行为无心插柳的产物,也就是副产品。而幸福感,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掌上明珠,自然也属于副产品了。
这就意味着,追求幸福并不是一个正确的表达,我们只能追求别的什么东西,同时顺便得到或感受到幸福。
四、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别的东西呢?
其实类似的问题很多,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活着?活着为了啥?
很多人理解的意义,有点像一座山,那就在那儿,你所需要做的只是出发,去找到它。
然而作者说,意义并不像山,也不像其它曾经或正在存在的东西。意义,需要你去把它创造出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前提是你创造出了自己的意义。
所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求意义”。
五、绕了一大圈,还是要靠自己,那如何创造自己的意义呢?
作者给出的药方是,创造意义,就是把自己的行动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由此建立心灵的秩序。
这句话显然有点深奥,自己的行动包括哪些?什么是心流?心灵的秩序又是什么?
六、还是从心流开始吧
作者对心流的定义,就是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接住这个挑战时,你可能会进入的一种状态。它的特征是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会忘记自己,忘记时间的流逝,你能体察到所有相关的信息,不管工作多复杂你都毫不费力,而且有强烈的愉悦感。
听起来就很美妙。
七、对心流更详细的描述
心流构成有八大要素,当然,体验到心流并不一定要集齐八大要素,满足其中几个,可能就会体验到心流。
1. 心流体验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时;
2. 我们必须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
3. 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
4. 这项任务有即时的反馈;
5. 我们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
6. 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7. 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
8. 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
八、心流真好,然而可惜的是
心流如同幸福,也只是副产品。
好消息是,我们只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可以获得心流,进而体验到幸福。
九、产生心流的原则
从构成心流的八大要素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产生心流的三个原则
1. 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是生活、工作、社交、家庭亲子等等,我们生命里所有的活动都可以构成一个目标;
2. 确保能够得到即时反馈;
3. 匹配难度,技巧与挑战必须匹配,技巧不足,挑战过高,就会感到焦虑;技巧远高于挑战,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而心流,产生于技巧和挑战恰到好处的匹配之间。
最重要的是,去做!一个人制定的目标完成多少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不让自己的精力消散或浪费掉。
十、幸福的人
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同,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
幸福的人充满活力,愿意接纳各式各样的经历,活到老学到老,而且对别人及周遭的环境有强烈的责任感。不论多么烦琐艰难的工作,他们都能甘之如饴;他们从不厌倦,能轻易克服任何难题。他们最大的长处就是,对自己的生活掌控自如。
拿着幸福的标准对照自己,就能很容易的知道,自己幸福了吗。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