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第六代导演:纠结和拧巴的一代》读后感_1300字

《第六代导演:纠结和拧巴的一代》读后感1300字

不像书评,只是我自己一丢丢想法的表达。
纠结和拧巴,尤其是纠结这个词,在听了复旦大学陈果老师关于人生哲学的视频课后,提到纠结已经被滥用了,就如对不起说多了,这个道歉的分量就显得诚意不足了。通篇看下来,记忆力渣渣的我,还是没能记住多少东西。但这个纠结和拧巴,只是这些第六代导演和当时所处的环境相抑制而已,但对于他们内心坚持想做的事,心里透透的呢,一点都不纠结和拧巴。
我还没看过《黄土地》这部影片,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做摄影。这部电影是最早影响贾樟柯的。贾樟柯之前看到的电影大多都是香港的江湖义气,没想到电影还能这么拍,那些电影里呈现的离自己家乡那么近。我不知道有没有受之启发,贾樟柯开始拍电影关注的都是贴近生活的底层人物。我看过贾樟柯的《贾想》,觉得特别有才华,文笔很好,后来才知道人家发表过作品。然后我就烙印下了一个观点,贴近生活并真实的呈现出来,又能揭露生命引发思考的电影才是牛逼的,有艺术造诣的。
这就又引发一个问题,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市场份额。贾樟柯选择《三峡好人》和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同一时期上映,缺乏理性选择的贾樟柯如是说:我想看看这个崇拜“黄金”的时代,谁还关心“好人”。艺术片和商业片都是在丰富观众的视听体验,谁都不必挤兑谁。最早之前贾樟柯看的那些香港武侠和古惑仔并非是艺术片,若没有那些商业片,观众也不会投入那么多热情选择去观影娱乐,这是推动和促进。但国内的艺术院线怎么去发展呢,这毕竟只是小部分人的受众群体啊。
无意间看了娄烨的《颐和园》,用诗意的情绪对白一点点呈现那个年代的青春,印象最深的是最后的片段,曾经那么深刻相爱的人,多年后再见面,却只留尴尬和不适。我还无法理解,现实中没有碰到这种再见面,可我心里觉得自己不会是这样仓促,没有任何诉说情感对白就离开。但同时我也相信,影片中呈现的才是最真实的生活。这点倒是和张扬导演很像,他更适应活在美好的过去时光和纯净的自我内心中,不愿出来。于他是专注,于我是幼稚。书里关于张扬导演的作品,《昨天》是比较吸引我的,有空要找资源看看。娄烨还有一部电影《春风沉醉的夜晚》,很诗意的片名,春风拂面令人陶醉,爱情和在夜晚的凉意中铺展开来。看过这两部影片后,就很欣赏在国内被禁的“地下”导演娄烨。
张元这个名字是在王小波的书里首先看到的,《东宫西宫》在阿根廷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获最佳编剧奖。张元还拍了《北京杂种》,都还没看。书里给我的印象,张元是导演系的,有着很好的身世及电影背景,而好多导演并不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有好多是摄影系的,包括顾长卫,张艺谋。但无论是什么专业,我依然觉得作者导演的创作,才更能激发美。既参与电影的指导,又参与编剧工作,影片有很强的个人意志,喜爱这样有才华的导演。也特别认同这样的工作方式,有机会也要出一部自己非常非常满意的,完全是由自己意志为创作的小短片。
今天看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我看过最长的电影,杨德昌导演的。书里有提到一部电影《十三棵泡桐树》,都有关乎于青春。嗯,要看看。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72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