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读后感1500字
是我读的毛姆的第二本长篇小说,读了《刀锋》之后才惊觉,那本自己同样爱不释手的《月亮与六便士》也是出于毛姆之手。可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两本小说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最为显著的就是一本是虚幻的,另一本是纪实的。但是,那位抛家弃子的鲜活画家形象和拉里又是那么的想像,都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都渴望在这凡世中找寻另一种生命存在的价值。所以,毋宁说,那就是毛姆自己的形象。
形形,喧闹,光怪陆离,物欲…越是在这个纷繁嘈杂的世界里,毛姆的内心越是矛盾与痛苦挣扎着的。
这本小说似乎有着一种魔力,我拿起便不肯再放下,好似我也是艾略特、拉里、伊莎贝尔身边的一个人物,好像他们的故事我也亲身参与其中。总是迫切的,希望快一点再快一点知道他们之后的命运。但是,当我接近尾声时,又是多么的不舍,就好像你要和你的好朋友永别了,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刀锋》叙述的是一位俊朗优秀的少年—拉里,本应在参军回来后上学、工作,本应和青梅竹马伊莎贝尔结婚。但是,一战中以为年轻好友的牺牲,让他叩问上帝,叩问邪恶存在的意义,他不断追问自己的灵魂,渴望找到问题的答案。课可那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后来,他没有在既定的人生轨迹上行走了,拉里游历世界,最终在印度一位象禅那里找到了答案,找回了心灵的平静。拉里是一位迷人的少年,视金钱、等都为枷锁。他似乎也乐于扮演救世主的角色,甚至愿…与结婚来拯救一个灵魂。而我,还是想知道,最后他还爱着伊莎贝尔吗?她于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
艾略特,这个整本小说都离不开的人物。其实,我对他的喜爱觉不亚于拉里。艾略特是一个典型的gentleman,他重视家族,他重情义,虽然也有点攀权附贵,但这并不是他性格的瑕疵,就像他临死也要参加宴会一样,都不是他性格的缺陷。我相信他一直在坚守着什么,这些更多的是环境使然。
伊莎贝尔,一个典型的美国人。在她和她的丈夫身上我看到了一战后那个轰隆而来的\\美国梦\\。伊莎贝尔无疑是深爱着拉里的,但是在她的观念里,男人就要工作,就要承担社会赋予他的那一份责任。所以,拉里只能成为她的情人,而绝不会是她理想的结婚对象。而她的结局似乎也不错,毕竟格雷满足了她一切的念想,他们两个才是最相像,最适合结婚的人。但是,拉里就这样永远的成为她心头的一颗红砂痣。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后来她千方百计地阻止拉里结婚了。
最后,作者对他们之后生活的设想也十分合情合理。或许,性格决定命运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还有一个角色令我很感兴趣,那便是一直充当叙事者和旁观者的作者。他是一位出名的作家,他也经常出入各种知名的宴会,他是小说中人物生活的参与者,见证者。从本质上说,这群人都是同类人。但我很很纳闷,既然这是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那么毛姆究竟是其中的谁?是执着于自己内心的拉里,是那个永远保持绅士做派的艾略特?还是那个冷静的旁观者?亦或是每个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点毛姆的影子吧。
作者自称这本小说带给了他无限的乐趣,我觉得它更像是作者完成了一件心头大事,毛姆终于把自己的人生轨迹与阅历都呈现出来了。所以,写完这本小说后,毛姆不留遗憾的走了,结束了自己在这世间的所有怨念。通过这本小说,我也看懂看开了很多事情。跟着主人公们的脚步,自己也可以一睹欧洲一些国家在二十世纪初的样貌,同时也对美国梦、1929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切实走近那一个个毛姆笔下的人物,去窥探他们的内心。
这本小说如果能带给毛姆多大的乐趣,那么带给你的也觉不亚于他。
这是一个值得你久久回味的故事,让你拿起便不舍放下。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