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洗澡》读后感_1200字

《洗澡》读后感1200字

读杨绛《洗澡》

不干净的人未必愿意洗澡,洗澡的人未必不干净。

如若只是单纯的毫无衍生意味的洗澡,似乎是一件特别舒服享受的事儿,至少我这么认为。然,被迫的“脱裤子,割尾巴”实在是一种精神的摧残。开心的事儿都是一种自发的感受,就如许彦成所说:我只觉得这种“洗澡”没用——白糟蹋了水。

杨绛的《洗澡》写作背景是50年代初期三反五反思想解放运动,这一大批文人内部展开了一场思想改革运动。毕竟,杨先生是仁慈的,虽然这些被逼供“罪行、丑陋、污秽”的文人被弄得心力交瘁,终还是洗完了澡,清洗后安插到新的岗位。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历史上无止境的所谓的“洗澡”还没结束。套用杨先生的话,这只是初洗、小洗,后面还有大洗,常常洗,无论你身子痒不痒,脏不脏。弄不好滚烫的洗澡水还会烫得你满身溃烂,遍体鳞伤。等不到下一次痊愈又得洗,搞不好洗澡丢掉了命。新中国成立初期,路还没走稳,一切都在摸索探讨中,付出了很多牺牲,杨先生就是很多牺牲者中的一员。

话题扯得有点远,回到原著中的洗澡来。这些人都洗干净了么?

奸猾的余楠,率性的朱千里,精明的杜丽琳,清高的许彦成每个人都不得不在群众的“帮助”下脱裤子洗澡。把自己搞得越臭越好,唯恐自己不脏,否则洗澡后的效果就不明显。只怕有些人把本来就脏的身子利用这次洗澡弄得更脏,像余楠,而有些本就清净的身子在大众的眼底下洗澡失去了个性的率真,像丽琳。于是,脏的人照样脏,干净的人也落得一生俗气。从此只敢说相同的话,写一样的文章,人的个性解放在哪里?恐怕是枷锁,埋葬了人才,阻碍了发展,助长了。洗澡最初只是改革的形式,却落得革不了新,反叫人整天为脱裤子发愁,弄得本末倒置。

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但这又谈何容易呢?

小说中的洗澡不是自觉自愿,被迫的认识自己,谈何洗练自己,只恐怕改造出一个副能量满满的自己。

姚宓的母亲说人比书难对付。本是靠笔杆子吃饭的知识分子,洗澡时就不得不要学会会说话,会对付雪亮的群众的眼睛。书不会看不起人,欺负人,嫉妒人,人能。于是,新中国由古话“写字是出面宝”演变为“发言是出面宝”。如果真是一种积极良性的发展,未免是一件好事儿,上得了台面下得了层面的全方位人才可惜之。只怕是养得一批只会讲好听的假大空主义者。

我不喜欢说杨绛先生偏爱书中哪个角色,不管她写书时内心是否带有这种情感。在姚宓、丽琳、彦成三个人的感情中,恰巧反馈出这一中位观点。姚宓说: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这是最好的方式。甚至于姜敏、罗厚、江妮娜等形形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人本如此,何求雷同而失却该有的光辉。毒瘤留不得,瘟疫染不起,美人脸上的点点雀斑和些许皱纹却平添了几份可爱俏皮和深韵。《红楼梦》中贾母的贴身丫鬟鸳鸯就是如此。

期待《洗澡之后》→_→

20170927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79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