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刀锋》读后感_1300字

《刀锋》读后感1300字

“一切都这么残酷,毫无意义可言。你不禁会问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是只能可悲地任凭命运摆布”——也许读到最后拉里会给我答案吗?故事就是这样展开的。

拉里未婚妻伊莎贝尔的母亲和舅舅都希望他像大多数美国人那样做些实业,跻身上流。但曾参加一战并目睹自己的伙伴死在自己面前的拉里,想弄清人生的意义。于是他与未婚妻短暂的分开,去巴黎游荡。

“我读了很多书,一天读个八到十小时。我还去索邦大学听课,法国文学所有重要作品几乎都念过了。我也看得懂拉丁文,至少散文没问题,程度跟我的法文差不多。当然,希腊文比较难学,可是我的老师教得很好。你来到巴黎之前,我每个礼拜有三个晚上会去找他上课”——这便是两年间他在巴黎的生活。这些在伊莎贝尔听起来不太实用的东西,是实用还是不实用呢?他说读懂《奥赛德》的原文仿佛踮起脚尖就能碰到天上的星星。他说读斯宾诺莎的作品像降落在层层山峦中的高原,沁人心脾且妙不可言。他说刚入门的他看到大片的精神文明沃土向自己招手,忍不住要畅游一番。

“我想确定究竟有没有上帝,想弄清楚为什么有邪恶存在,也想知道我的灵魂是不是不死,还是身体的死亡就是终点。”

他爱真理也爱伊莎贝尔,但伊莎贝尔长期以来优裕的生活让她在爱情和现实间犹豫了。其实她也并没有错,她追求的不过是大多数年轻人在追求的生活罢了。但两个相爱的人,若没有共同的追求,还有相爱和幸福的权力吗?

拉里追求的意义在自己的心里。追求享乐的伊莎贝尔不明白,于是她说:“假如你真的爱我,就不会让我不快乐。”“我真的爱你。可惜有时候,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难免会让别人不快乐。”于是,两人就分开了。

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价值取向。那时那境,社交中的虚伪空虚阅历奉迎地位才是主流,而追寻虚无的意义之流简直不可理喻。

于是拉里继续坚持他的真理,伊莎贝尔继续她离不开的浪漫舒适。

拉里连着两年都每天看八到十小时的书,决定去从事几个月的体力劳动,借此理清思绪,面对现实。他去当矿工这件事在当时是多么离经叛道啊!于是接下来的十年间,拉里去了很多国家,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印度。跟着智者修行。当别人收获了人世的喜乐或艰辛时,他却得到了——平静。拉里说:“可能原本就没有答案,也可能是我不够聪明,因而找不到答案。”可从他的言行中,又似乎所有都不同了,他已然不是最初的自己。

拉里与毛姆说了很多话,读的不是很明白,是啊,他用10年丈量出来的道理,岂是我1个小时可以参透的。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你的精神世界已然饱和,就要去经历去体验。拉里的答案不甚清楚。但是他的态度他的方法他的追求却再明显不过。

故事的最后,所有人都因为自己的选择有了相应的结局。好与不好,幸与不幸,都在自己内心感受罢了。拉里最终回到了现实中生活。“平淡处世,凡事随和,慈悲为怀,戒除私心,节制。”我相信他是光,即使微弱也格外闪耀。

当然,毛姆用许多人物完整的刻画了那个时期巴黎人的精神面貌,因为对拉里最感兴趣,其他并没有详谈。我相信人和书的缘分。一本书,会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你面前,和你一起探讨心中的疑惑。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827.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