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艺术通史: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读后感_1500字

《艺术通史: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

从17年到18年,看完了上册后翻了些别的书,今天才终于拖拖拉拉看完了全套。过去虽也看过不少分析画,雕像等艺术品的评论或书籍,总是以“八卦漫谈”居多,所以此番也算是第一次系统的看完了相对严肃的艺术史。

艺术真是美好的东西,它是那样一言难尽,按照弗洛伊德的话来讲,多亏了人类无穷无尽的libido,我们今天才能看得到那么多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当然其中不乏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佳作)。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到后现代主义,观众从一件件作品中能看到一个艺术家的一生,一个时代的剪影,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有趣之处在于,那些触动人心的东西原来隔了无论多久还富有力量,也许每个人偏好的流派不同,但总有一款那么轻易的击中你。正如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这件作品问世时击中某个彼时代人的心房。我常觉得艺术的表达是解决“巴别塔”困境更好的solution,因会引起人心共鸣的东西从来无法用言语浅显描述。柏拉图说现实是对理想王国的模仿,而文学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我觉得艺术却是比文学更接近自然本身,因它无须文字再多一层的诠释。

回到书本身,从叙事层面来讲,下册跟上册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叙事线由空间转向时间。如果说上册作者是在引领我们“周游列国”到各地的文明遗迹里瞧一瞧,下册则是带读者搭乘时光机,(基本上)围绕欧洲这个中心,来看各种流派的前世今生。很难说哪种叙事模式更好,也许是见仁见智,就像有些人旅游喜欢自由行,有些人则觉得跟团省心;又或许是早期艺术未有清晰流派理论,都只是各地自由发展的萌芽之态时,更适合横铺式的叙述,而后期艺术界开始有流派之分,各种艺论兴起,艺术家抱团,则以时间线讲述更有逻辑因而更合适。于我而言,我都挺欣赏,更庆幸的是,我在读下册的开头就决定不像读上册那样按章边读边做笔记,能够全神贯注欣赏风景。事实证明,读艺术类通史跟读一般的历史书籍不同,你不能简单的划分时间、事件、地点、意义,更多的时候,一个艺术品背后承载的可能有太多的因素,无法总结和梳理,而且可能会因你的总结和梳理而让你忘了欣赏本身。

说到总结和梳理,不妨谈谈内容层面,下册和上册还有一点不同的就在于,作者逐渐开始“放飞自我”了。特别是当下册中集中讲画的那几章,朱先生聊画的时候有时候间杂了太多评述,有时有用力过猛之嫌,把一幅画事无巨细地再描述一遍,然后再升华拔高(有时仿佛不必到那样的高度)有点过去我们中学时代做诗歌鉴赏强行凑字数分析的尴尬。当然,不能否认,夹叙夹议中有时也有一些相当精彩的艺评观点。比如以下这段就把艺术发展那种喜欢在炒旧饭中推陈出新,旧瓶装新酒的本质描述地鞭辟入里。

新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是古典的一方,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则是非古典的也可以说是巴洛克的一方。这样说虽然有点简单化,但它确实是风格演变的规律性的反映。更有甚者,西方经过这样几次循环反复的折腾,可以说已在具象艺术(仿效自然)的圈子里走到了尽头,也可以说走腻了,于是后印象主义便开始一个更根本的辩证转化,即从具象走向抽象,从而开启了20世纪的各种现代流派,西方艺术又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弯,走向以抽象为主的现代艺术的发展道路。

而且也不能否认,在书写艺术发展史中,把握评画与史论的比例和力度是很困难的,所以有时候看到作者一会介绍历史背景,一会加入自己对风格流派的看法,一会开始看图说话讲故事,要是觉得混乱的时候,不妨不要当作是在看通史,当是看一本艺术散文杂论便是。看艺术品也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文艺的美好在于它永无定论,能在阅读过程中看到多家之言,不仅是和作者也是能和众书友一起讨论,本身也是一种极大的享受,边聊边体悟,想起另一位也是姓朱的美学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867.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