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乡土中国》读后感_1300字

《乡土中国》读后感1300字

再读《乡土中国》
这是我时隔七八年以后再读《乡土中国》,不虚此行。这也是半亩方塘读书群书友们共读的第一本书,参加共读的10位小伙伴都很认真,点赞点赞!
差序格局、熟人社会,这些颇有流传度的名词,都出自本书。可是这本书出版于70年前,在经历了天翻地覆的今天,这些名词对当下社会还有解释力吗?从个人感觉上来说,是有的,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感受到差序格局、熟人社会背后的力量。
作者在《重刊序言》里提到,书里的概念是“理想型”,带着这样的意识去读该书的时候,处处能够感觉到——嗯,有道理!
本书最大的缺点,就是作者在那篇附录里面提到的,“见社会不见人”,只强调社会整体的影响力,却忽视了个人的力量。
最后想说的一点,还是“差序格局”。作者在本书中多次提到差序格局,这无疑是本书的一个重要概念,后人也不断引用、阐释、批判该概念。可是,我在其他人的文章里曾经看到,费孝通此后的著述里没有再使用过这个概念(我没有读过费老的全集,没有验证过是否真如此),难道是费老觉得这个概念不妥吗?
推荐阅读:
费孝通《生育制度》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
内容概要
从基层上来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个乡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生于斯、死于斯,流动性很小。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看,文字对于他们来说并非必需品。
从群己的关系上来看社会结构的格局,作者提出了不同于西方团体格局的“差序格局”,这种差序格局是具有伸缩能力的。乡土社会中的道德体系是“私人的道德”,同样具有伸缩性。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家”(小家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事业社群,排斥私情,与之相应的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乡土社会是血缘社会,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外来人难以融入当地亲密关系,但恰好可以从事商业活动,因为当地人跟外来人不用顾及人情。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靠的是教化,是“长老统治”。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从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在发生于社会冲突的横暴权力、发生于社会合作的同意权力、发生于社会继替过程的长老权力之外,还有时势权力,它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 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无所适从的时期,这时,“文化英雄”提得出办法,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产生时势权力。乡土社会,当它的社会结构能答复人们生活的需要时,很少会有“领袖”和“英雄”出现。
社会变迁可以吸收在社会继替之中的时候,我们可以称这社会是安定的。在安定的乡土社会中,长老权力下,“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名实之间的分离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
如果社会变动得慢,长老权力也就更有势力;如果变动得快,时势权力就会更重要,因为这时候的社会变迁需要计划。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896.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