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_5500字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5500字

纳博科夫曾言三种因素造就一个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还有未知因素X,这三种因素相比,环境因素的影响力远远弱于另两种因素,而未知因素X的力量则大大超过其他因素。
在这里,未知因素X代表着个体生命中发生的一切未知状况,它有可能是像包法利夫人作为一个农民的女儿却接受了上流阶层的教会教育,也有可能像鲁迅那样无意中看到的中国人围观中国人的影片而弃医从文,它有可能是一场意外的变故,小至一次经历,一个人,一本书,一句话。
在一个世纪之后,作家毛姆不能理解福楼拜为什么竟把爱玛弄得如此狼狈,让她死于负债累累。她挥金如土,在享受爱情的滋润的同时却毫无管理金钱的概念,而毛姆认为他作为一个农民的女儿,应该具有农民阶层所拥有的经济头脑,为自己精打细算,然而她显然成了贵妇人的模样儿。运用纳博科夫的这套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女儿理应拥有经济头脑”这个思想的植入是毛姆认为其应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爱玛却并未将这个能力继承下来,真正有力影响她的是来自于修道院里的教育和那段时期的小说浸淫。修道院的教育主要是禁欲,修身礼仪,而其另一个主要方面是让女人成为一个不能思考的生物,没有反省自己认识自己的能力,只能一板一眼的遵循教义礼仪。青春期的少女都有其逆反心理,就像教会也有明一套暗一套,爱玛和她的同学们在暗地里接触了大量渲染浪漫情怀和骑士英雄的附庸风雅文学,其中包含的某种浪漫情调深深地影响着爱玛,从而使她自我感觉只有追寻像书中的爱情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美满幸福,自由自在。所以比起遗传因素的影响,未知因素X更成了研究的主导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爱玛的性格形成,她爱幻想,一生追逐着上流附庸风雅的幻影而不自知,平庸的追求等于没理想,因为理想竟是不切实际的幻影。而此后无论是她结婚,精神恋爱,偷情等,都是为了追逐附庸风雅的工具,情人是她那骑着黑马的高贵子爵的替代品,可惜她遇到的情人竟是卑鄙之人或者小瘪三,如此说来,倘若结局有谁借钱给爱玛,她便不会死亡,在一段段失恋结束之后,继续寻找下一个替代品,直到追到真正的子爵。纳博科夫曾说《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围绕着马的主题,而马在西方文化象征冲动、及力量。由此暗含的东西我们可以讨论一整天,在此就不展开了。
研究文本的首要就是要分析人物的性格核心,他所发生的一切事物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得以阐释,性格即命运。爱玛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幻影,这个幻影能带给她所认为的真正幸福的生活,宛若子爵驾着黑马车带她这个辛德瑞拉参加华丽的舞会,从此开始了光鲜华丽的上流生活。
这里便产生一个疑问,爱玛真的可以算在追求理想吗?若爱玛登上了繁华的上流舞台便是真的幸福了吗?老师在讲《包法利夫人》时曾像我们发问:“什么是事业,爱玛追求的是理想吗,什么是理想,你们怎么定义。”当时我傻眼了,只能知道爱玛在把小说当生活过的世界里,她追逐的是光鲜华丽的上流社会,而这个无疑是她想象中的上流社会的幻影,正如那个骑着黑马的子爵只能看见模糊的背影一样。爱玛有理想吗,理想需要信念,它的载体不是虚幻的,而理想也并非只能通过一次次依赖他人的拯救就能实现,从这个方面说来,爱玛缺失的正是信仰,真正探寻自己内心,把持坚定由心而发的对某种东西的信念。信仰是什么,信仰是精神需要,而查理崇拜爱玛,是因为在她那里查理寻找到了信仰,他所崇拜的正是爱玛一直追寻着的东西,而他也向往着爱玛的向往,他满足她的一切所需,即便爱玛死了,即便知道她的,也恨不起爱玛,因为爱玛正是她渴望的一切,而有了爱玛查理的精神便会得到满足,幸福便是这种满足感。但查理对爱玛的并非是爱,因为信仰不是爱,崇拜的最终目的也仅仅为了满足个人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查理也是自私的。一个人活着是因为有有追求,爱玛的灵魂是虚幻的,追求的东西也是飘渺不切实际,查理当她是“神”,他得以精神救赎,那么谁当爱玛的“神”,罗道尔夫吗,莱昂吗,可悲的是,她在现实里寻找的那些替代品尽是卑鄙小人。
福楼拜曾说:“爱玛在那个时代必须得死。”爱玛的悲哀在于,她的身份和思想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爱玛的悲剧根源便是社会,来自修道院的失败教育,来自充斥着男权主义和平庸鄙俗的现实环境,而这正是福楼拜所批判的。爱玛所处的正是法国大革命遗留的浪漫之风50年后,这是浪漫主义死亡的年代,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已经消退,只留下现实与平庸。爱玛代表浪漫主义之风,而她的死亡象征着浪漫主义的终结。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受遗传学、生物学的影响,福楼拜的作品也运用了实证主义的手法,所描绘的是带有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主人翁爱情,主题却是批判平庸鄙俗的现实社会。自然科学的发展,让人类对自然界的规律和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人类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这也宣告了人于自然界不断追求的主动性,希望能这个残酷无情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中把握自身的命运,《鲁宾逊漂流记》便是这这个时代主题的代表。可以说爱玛也是这样的人,按照宿命论的说法,爱玛与其他布尔乔亚的区别正是她的不认命,她不满足现状,她没有查理的唯唯诺诺,没有罗道尔夫和勒乐的世故精明,没有莱昂的自由,没有郝麦的市侩。现实世界需要认命吗,作者告诉我们,认命的社会是没有任何进步可言的社会,认命的百姓也只能变得俗不可耐。
从80年代起,中国对爱玛的认识研究尽是虚荣、贪婪、挥霍无度、重情欲的放人。而在讨论课上,有男生觉得爱玛虚荣,有的女生则认为爱玛从头到尾就是个单纯的女人,一切的悲剧就是单纯的悲剧。首先,如果有谁得出第一个观点,只能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作品的含义,而且就算硬塞这个词给她,也并不是她一个人造成如今的下场的,最直接该负起责任的便是她老爸。而对于有些女同学认为爱玛单纯,我想换个词给她——“innocent”。 Innocent的中文意思有无辜的,可怜的,无知的,天真的。在此我更愿意用前三个意思来解释爱玛。爱玛是无辜的,她的错直接看来是因为无力偿还巨债的悲剧,然而根本原因还是现实社会,福楼拜把她安排在一个验证可悲可怜可厌可恨的现实世界。如此看来,就可以知道爱玛的可怜,而她的无知在于,她所受到的教育是传统的教会教育,盲目笃信教会思想,毫无自我反省的能力。在传统教育下的女子只能当一个不会思考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她有怎能分辨自己想要的真正是什么呢,她就像一个瞎子一样生活,错把小说的爱情当成现实爱情的常态。她的迷惘只能带给她不断的幻影,而她实现这些幻影的形式却是渴望一个男人能够真正拯救她,摆脱苦闷,找寻到她理解的“自由”(上流社会的一切),她企图借别人的拯救让自身的灵魂得以救赎,这显然是无知的。如若用天真来形容她,那便是她的爱情观和看世界的方式。换成今天,她也只是一个爱幻想渴望高雅生活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是头脑里得幻想世界,她认为罗道尔夫爱她,认为莱昂一直没有忘了她,认为找到了相爱的人便能拯救她的生活,即便到最后像公证人借钱时,她对公证人的所作所为感到难以置信,她仍相信自己追逐的是真正光明正大高贵优雅的“实体”。
福楼拜用了四年吐血力作,没想到竟换得告上法庭的结果。而当初被指为淫秽之作的原因是“居然没有一个正派人物出来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爱玛没有得到拯救,因为福楼拜并没有打算创作什么正派人物。谁是当时的正派人物呢,是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政府官员和教会人士。前两者的腐败无能不可能给爱玛的生活产生丝毫的变化,所以爱玛投身教会。可悲的是教会也堕落了,当爱玛因自身对莱昂的爱恋而深感郁郁不欢的时候,教士关心的却是身体上的痛苦,宗教在平庸的年代已退化为再也担当不了精神与灵魂寄托的场所。
在这样一个平庸的年代究竟谁才能成为最幸福的人呢?查理吗,查理在把爱玛当信仰对象崇拜的时候确实是很幸福,然而最后他的下场却是最可悲的,用现代的话说,老婆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戴绿帽就算啦,还两个,留下孩子去自杀,还从没爱过自己,真是哀莫大于心死。查理是当时社会的“好人”代表,爱老婆,听妈妈的话,有体面的工作,黄赌毒不沾,绝世好老公。但福楼拜告诉我们,婚姻爱情不是对你好就是一切,爱玛照样出轨了。查理与爱玛不同,他有他的寄托对象,他满足现状,适应生活。这里面最幸福的人莫过于是罗道尔夫和商人勒乐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很会看穿人心,很清楚自己是什么人,要的是什么。罗道尔夫换到当今就是一个闲着无聊的有点闲钱和财产的人,是小资产阶级,暴发户富二代,离真正的上流阶层还差得老远。而爱玛看上他只怪罗道尔夫太会演戏了,这个老奸巨滑的狐狸在写分手信还假惺惺地滴几滴水伪装眼泪,上演一场纠结内心的苦情戏。他一眼就看出爱玛是那种婚姻中得不到满足的,而爱玛的美丽和他的闲暇正好可以让他把玩一番。莱昂呢,在永镇的时候还是一个羞涩腼腆的小男孩,巴黎可以说是他的蜕变之都,一转眼开来,爱玛也忘了,要不是他重遇爱玛,重新想起他曾经发乎情止于礼的惋惜爱恋,他可能还在烟花丛里流连忘返,爱玛的出现令他不禁要以新面目来挑战一下。可以说,莱昂是成长中的罗道尔夫,就此发展前景,大有可能成为拉斯蒂涅也说不定。莱昂是当今的凤凰男、男版的包法利夫人,而他却代替了爱玛的梦想飞奔了巴黎,接触上流社会,最后与上流阶层的女儿订婚,他的手段便是靠着凤凰男常有的把戏:借女人上位。凤凰男是没有爱情的,而莱昂对爱玛真正产生爱情的时候,是永镇这个了无生趣的城市,只有爱玛是特别的,与他的浪漫想法和对上流阶层的华丽光鲜的认识不谋而合。可悲在于,他已经不再是曾经的莱昂了,爱玛在头脑里延续着对遗憾的补偿,完全忘了自己又上当了。有句话说得好:男人都把女人当驿马骑,累得跑不了了,便在下个驿站再换匹。
这里就引伸出一个问题:莱昂和爱玛可以说同属于一类人,为什么结局竟如此的不同。首先爱玛是女人,女人在当时的年代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真正的自由可言的,就像在她生完白尔特之后气晕一样,她生气的便是又有一个女人要重蹈她的覆辙了。男人则不同,他可以把女人当驿马,可以像成为斩首前的于连那样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可悲的是成为女人,还要成为一名充满浪漫思想的女人。
爱玛和查理作为无知好人的代表结局之惨烈可想而知,而罗道尔夫、勒乐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坏人却最终掌握着开启幸福大门的钥匙。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好人标准是以不违反传统的社会道德的意义上建立的,以查理为代表的“好人”象征着福楼拜年代部分人的缩影,他们勤勤恳恳,没有理想,也不奢望什么理想和生活的改变,非常适应社会生活的环境。“好人”并不等于善,查理只是在满足自身的需求。他和郝麦一样,作为布尔乔亚,有明显的小资产阶级的“利用”、“自私”观念,而药剂师便是贯彻市侩小民的终极代表,他渴望地位,阿谀奉承,利用别人得势。最终,他在共和国年代终于获得了一枚十字勋章,不能不赞叹一下作者的用心。他花了四年经历努力建构的便是这样一个时代的社会——小人当道。
(修改)谈了那么多爱玛的感情发展经历以后,我们来谈谈爱情。关于爱情的定义千奇百种,我不能由此定义一个绝对的唯一的标准,当爱情是个动词,它可以是由心而发的燃烧着的,当爱情是一种状态,谁又能定义它是什么呢?在此,我单纯的将福楼拜所描绘的爱情理解为三种形式,一种是查理的信仰之爱,一种是之爱,一种是精神之爱,它们都典型的单独的存在于文本里,却无法把爱的形式结合起来,造成爱情的悲剧。全文在此所说的信仰是区别于宗教信仰(faith)的内心的信念,而查理把人当成信仰对象追逐是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的。爱玛最初的出轨是精神出轨,她和莱昂的暗生情愫可以说是进行了一场柏拉图式的恋爱,然而当这场恋爱无疾而终以后,她与罗道尔夫便沦陷为的欢愉,而之后与蜕变为的莱昂偷情更甚,文本有几次描写了莱昂对爱玛的和偷情手法的熟稔的猜疑,从中我们推测出,一场柏拉图式恋爱的无疾而终可能并不会催生出更多的柏拉图式,尤其是爱玛这种在爱情里愈发渴望完成小说里带给她的,所谓物极必反,过度的禁欲教育反而使爱玛由衷向往低俗欢愉,精神极度空虚。爱玛的爱情只有肉体需要却没有精神需要,所以她只能不断地于现实里重复追寻头脑的爱情模式,像是跌入了永劫轮回的地狱而不自知。
福楼拜用尽四年的光阴,为追求极尽客观冷峻,他站着写作,用词精确,做到非此词而无以替代的效果,宛若四年沉浸在小说的世界,分不清真正的真实,而当他在描写爱玛自己时也曾说仿佛自己也尝到了砒霜的味道,他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他的世界也跟小说联系起来,他一生钟情的女人是艾莉莎夫人,这个渴望不可及的梦从少年时代便开始,直到死去。他从未和他钟情的女子在一起,而之后与名为露易丝的女诗人也只是书信之恋,头脑中充斥着精神恋爱,现实里却是以不断嫖娼的形式发泄着。若把爱玛所追逐的东西类比,我却不能主观臆断福楼拜渴求女人便是他一生的理想,只是他们都是同样的人,困在自己的象牙塔里过活,终不晓得真正的生活状态和真实的爱情模样。
爱玛临终的时候呼唤上帝希望灵魂得到救赎,正当弥留之际,听到的却是瞎子低俗的歌声。讽刺的是,她的一生便是一个生活的瞎子,查理也陪着她瞎,瞎子没了眼睛仅靠幻想过活,受到嘲笑愚弄也全然不知,还把别人的三两句花言巧语当真,实在可悲。
倘若人生可以重来你会怎么生活,这便是福楼拜想要让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91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