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_1500字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1500字

读来真是痛快,历代改革都在映衬影响了当下,当下所有的变革都可以在过去的历史里寻找雪泥鸿爪,可惜绝大多数的变革都是不彻底的,都只是王朝的苟延残喘,没有从根本上去进行整体配套改革,亦或是有了整体配套改革的措施方案却急于推进,遭遇到利益集团的巨大阻挠而不了了之。

改革者无疑是伟大的,敢于跳出来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重塑国家力量,哪怕他们自身带有阶层的局限性,会在其中牟取部分利益,但他们的行动肯定会对消解腐朽的固化体制有推动作用。他们可能有的像商鞅一样,功成之后被车裂而死,有的像桑弘羊,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财政体制绵延千年,却又为人所不齿,亦或是像王莽,以超越时代的激进改革背上千古骂名,再或是像王安石,功过褒贬世殊时异.......

当然也可以看到,作为普通的人民群众,必然是历次改革的受难者和被剥夺者,他们作为历次改革的试验品,承受着财富被剥夺和政策朝令夕改,没有安全感,毫无反抗的余地,一次次地被欺骗愚弄欺诈。他们中的一部分通过科举进入了体制,成为利益共同体,一部分成为体制的依附者,形成了,盘剥着剩余的百姓。

不过数千年的历史让我们始终有着对统一的文化信仰,根植于心,这是中央集权的民意基础,也是王朝兴衰历史轮回却没有分崩离析的原因。

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无产阶层的阶层四方的利益博弈来看,历次改革重整以后的力量对比都是此消彼长,维持一个动态的均衡实在太难,力量对比悬殊的话,就会产生一些尾大不掉的负面效果,譬如朱相税收改革之前的包税制,中央财政薄弱,地方财政强势,使得中央政府话语权旁落,分税制出台以后,中央财政猛增,地方财政锐减,中央集权的控制力得到增强,同时作为改革的补偿,地方政府得到了土地税收的补偿。这也便是改革的吊诡之处,关了一个门,开了一扇窗,土地财政的幽灵被释放出来,由此开启了中央不断宏观调控房价,地方却阳奉阴违,没有动力去自断收入来源,此间的博弈,造成了侵蚀实体经济,经济动能的增长不断弱化。再比如,建国以后,直接扫平有产阶层,使得这个四角利益格局里,成了三角,民营经济不见踪影,国民经济毫无生机。而在当下,力量对比又变成了阶层固化,贫富悬殊,社会上升通道狭窄……

中国的尊儒制度统一了思想,巩固统治,科举制度(高考)让人才有了上升通道,成为体制的拥护者,打破了世家大族的格局,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避免了地方离心离德,官营制度保证了中央的税收,养活了庞大的官僚阶层,从这看,这些制度是伟大的,无一不被继承绵延至今,但它们的负面效果也是不能被忽视,相信统治阶层也不是不知道,他们没有动力去改变,也没有更好的制度去代替。

吴晓波说,汉武帝的这场经济改革之前,有三个前提是要预先观察到的:第一,经济改革开始之前,政治集权和思想统一已经全面完成;第二,以抵御外族入侵为口号的讨匈战争为集权改革创造了道义上的理由,对凝聚基层民心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三,“文景之治”留下巨大的、可供攫取的民间财富。这三项是保证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客观条件。也就是说,汉武帝掌握了改革的“时间窗口”。

我不由自主联想到当下,只是当今政治向左,经济向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领域不断收紧,政治体制改革收缓,甚至有某些倒退的踪迹,经济发展渐缓,改革者加强金融改革,引进外资等措施,只是这种不配套不均衡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让人存疑的。

吴晓波说,没有人能够清晰地告诉我们,二十年后的中国将是一个怎样的模样。对“大国崛起”的高调欢呼,以及对中国崩溃的悲观预言,其实都很难构成历史的全部。

至少在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里,我们可以去寻找吉光片羽,以期能对当下有些提点。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602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