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_15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500字

今年读完的第二十本书。微信读书里有很多讲王阳明的书,之前也拿过几本来看,但读起来不是枯燥就是费劲,没有了往下读的欲望。直到读到这本书,条理清楚,叙述通俗易懂,语言还带几分幽默,一口气就读完了,后有对其中几章反复阅读,很受用,强烈推荐!

全书讲了王阳明的一生。出生状元人家的王阳明,遗传了家族良好的基因,再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他幼年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不仅诗词一绝,连跟他老爸的辩论也更胜一筹。

在书香门第成长的他,自幼励志想成为“圣人”。也正是这个愿望,令他的经历不同寻常。年幼的他喜欢兵法,被他老爹所不齿,幸亏他爷爷庇护,免了他不少皮肉之苦。长大后,才华横溢的他,科举落榜,因为他“以心动为耻”,所以落榜小事没挂在心上。在他新婚之夜,他竟独自外出游走,让新娘独守空房,好在他老丈人宽厚,不计较,更幸运的是他遇到了神仙般的高人,在庙中给他指点,还断言20年后,王阳明人生转折点时也会与他相遇。本以为转折点是他平步青云的时候,不料确实因一封奏书得罪了朝廷“八虎”的头儿,被打入狱,后又被贬贵州龙场,当时的“原始森林”,当个芝麻小官。也就是在去上任的路上,遇到刘谨派来的锦衣卫追杀,靠假死(用衣服鞋子制造投湖假象,写一封看似遗书的遗书),蒙混过关。也正是在逃亡路上,遇到了这个老“神仙”。也真是受这一“贵人”指引,他来到了“龙场”,有了惊天动地的“龙场悟道”。在那里讲学,好多当官的学生被王阳明心学吸引,慕名而来。这为他以后出山,奠定了基础。后来,他奉命缴匪,用灵活的“攻心”术,屡战屡胜,后来有平定宁王,把他的知行合一发挥到了极致。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自出生前就有仙人做梦,此子更甚状元。估计是为了显示“圣人”的不同寻常,有了如此之多的祥瑞。但他本人经历来说,还是挺坎坷了,经历了几代圣人所未经历之痛,才有了他的顿悟,不向外求,心即理。自小,他受朱熹格物致知的影响,和好友一起对着竹子格了6天,出现了幻听都没格出个道理,敢对权威质疑,无疑是他创立新学说的前提。王阳明爱好广泛,研究过理学、佛学、禅学,拜访名山大川高人,可以说集百家之长。在他心学中,可以看到这些学说的影子。

书中还讲了,王阳明心学和朱熹理学的不同,根本在于实践。“心即理”,有些事情不用像朱熹讲得那么麻烦,把天下万物都格出个天理来,天理就在心中,心的良知中。良知知道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用向心外求,书中举了很多浅显易懂的例子。至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看到美女去喜欢,闻到臭大便产生厌恶,这就是良知指引下的表现,个人理解是表里如一。而那些明知大便臭,还去吃的人。那就是违背良知的行为,这类人不是善人,其心必异。

但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要反复讲呢?全书最后,作者也做了讲解,古人用心良苦。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学了很多知识不去实践,明知是对的不去做……都是知行不一的表现。好比知道作为一名员工,就要做好本职工作,医生要治好病,教师要教好书,工人要站好岗,到受物欲、私心的影响,在工作上打折扣,慵懒散漫,这些都是知行不一,违背良知的表现。书中还提到了,当我们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不要忍气吞声,这是想当残忍的表现,有冤屈而不去伸张,不但内心会很难受,更会助长了不良风气,让更多人受累。所以,王阳明提倡要说出来,正如他在群臣斗“八虎”被一个个打趴下没人伸张正义时,他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一样。

书中发人深省的例子太多,看上几遍都不一定能讲得过来,要做到知行合一,更需要边学边做,慢慢领悟。

所以先写下书评,再反复阅读。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629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