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神们自己》读后感_2800字

《神们自己》读后感2800字

“历史往往就是由这些讨厌而且毫无目的的冲突推动的。”——摘自原文
人类用漫长的历史追寻生存,在这段追寻的“历史”中诞生了对理性的渴望,但我们真的可以将理性作为常态吗?
总述

对生存(当前的生存需求)、权力、声誉的追求,是否能够超过对科学真相、以及基于其上的长远利益的追求?很多人会说当然不行,但实际面对这道选择题时人们怎么做选择就另说了。

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

人类面对永恒的、清洁无污染的能源——“电子通道”的时候,无比的欢欣鼓舞;发现(是发现、不是开发、也不是发明)此“电子通道”的科学家A成为人类的科学明星,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和权力;接管此能源的政府机构、机构负责人政客B也收获了很高的权力和利益,但同时也受到发现它的科学家的限制。

之后,另一位科学家C发现“电子通道”的使用,会让太阳爆炸,甚至不止是太阳,银河系至少一条旋臂会被炸成类星体;在与语言学者D合作,破获电子通道的能源来源——平行宇宙的智慧生物的讯息后,科学家C会晤了政客B、通晓通讯技术的黑客E,希望引起公众的意识,关闭电子通道。

然而:

公众舍不得这平行宇宙掉过来的馅饼;

政客珍惜获取权力的来源、且顾忌与科学家A的博弈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而科学家A,更是宁可太阳爆炸,也不会面对自己的错误,即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毁了自己的名誉。

科学家C最终放弃劝阻公众。

而就在人类殖民地——月球上,曾因与科学家A的矛盾而被打压科学家F,通过月球美女G、地球驻月球官员H的帮助,建立了平衡掉“电子通道”的副作用的机器——“宇宙蛋”通道;

当人类得以既使用“电子通道”、不会回到过去一穷二白的境地,又不会面临太阳爆炸的风险的时候,公众便能安心地面对电子通道带来的副作用,科学家A也终于面临身败名裂的风险。

而也在月球上,一直有一位科学家I,出于对地球的厌恶、对地球政府限制月球的憎恨,在平时甚至不肯到月球表面考察或从事研究,只因为在月球表面看得到地球,而这次,通过“宇宙蛋”通道抛离物质的现象,他更是希望可以借此让月球远离地球,让月球人独自生活。

幸运的是,这次逃离地球的计划被戳穿,而“将月球带离地球”的这一偏执的想法,不得不面临投票,最终民主的决议破除了他的奢望,科学家F和月球美女G也可以即将开始没羞没躁的生活。

这听上去也是个不错的HappyEnding,但故事情节的推动,却揭露人性揭露得有些荒诞:

1、科学家A之所以会发现“电子通道”,是因为刚毕业时,在研究所里与科学家F起了争执,那天不知道谁放了一瓶钨在科学家A的桌子上,A对此发表了一些疑问,而F因为心情不好怼他一句;就是这一句冲突,推动自尊心强、倔强的科学家A去探究那瓶钨的异象,发现了其自动辐射的能量来源,开启了电子通道;

2、科学家C热切地探究电子通道的危险,一开始只是因为对电子通道发表质疑,该质疑可能动摇已经功成名就的科学家A的口碑;于是,科学家A羞辱了科学家C,而科学家C也走上了“科学家A一生黑”的道路;

3、离开月球的科学家F在受科学家C的科研成果的启发下,找到了破解电子通道的副作用的方法后,最大的愿望也不是“人类的生活终于@#¥#@¥%¥”、“科学的进展终于&%#%#@”,而是想看到迫害了他的科学家A痛苦的样子;

4、与地球合作,对殖民月球的地球人后代月球人来讲,是不错的选择,尽管早起月球受地球政府不少限制,但在月球成为人类的宇宙蛋通道的选址后,月球的地位提升,足以与地球平等;但月球科学家I因为早期被地球控制的经历,表面上支持月球美女G去帮助科学家F开启宇宙蛋通道,其实是为了借此让月球获取离开地球,不再成为地球卫星的动力,在目的达到后,不顾月球大多数人的反对,偏执地要执行逃离计划;

很多事情的推动,不是什么“天下大势@##¥%”或者“人名的浪潮@¥¥#¥”这些大命题,也不是什么“某某人怀着@#¥#¥的崇高理想”这类英雄主义情节,就是参与者、推动者作为一个人的欲望、尊严、本能给了他们一个目标,其它理性能力,都只能为目标提供服务。

解析

书的名字《神们自己》,出自3个世纪前戏剧家席勒作品《圣女贞德》的台词:“Against stupidity the gods themselves contend in vain”,神们自己也徒劳地面对愚昧。

说愚昧是人的本性,估计太伤人类的自尊心了;但说人类并非时时刻刻理性,甚至在一些大事(或者能够成为大事的导火索的小事)上不够理性,会不会更多人能够接受呢?

作品成书的6、70年代,正受着二战后、冷战期间的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对科学与知识的反思也体现在这部作品中:

我们对科学的研究,知识分子数量大大提升,是否真的就提升了人类的整体理性?是否逃离愚昧,确实需要基于知识,但并不意味着知识量的提升,人类就已经远离了愚昧,近代的知识启蒙运动,打破了“上帝”的枷锁,但打不破人性的枷锁。
这种思潮的诞生,可能跟后来科学的利器被很多人用于利益争夺的历史有关,科学的进步不仅没有成为文明进步的保障,反而成了摧毁文明的元凶——战争的帮凶。技术只能被人应用,而当应用它的人逃不出人性的“诅咒”时,技术是破坏与退步的加速器,核武器如是、石油工业如是、更多技术手段亦如是。

所以在这本书里,科研工作的推动,依靠的不是科学家的猜想和发现,而是平行宇宙中的“馈赠”与阴谋,是“从天而降”、被意外发现的现象;而学界与政界在做取舍抉择时,自身的政治地位也成了唯一标准,发现新能源危害的主人公本身也是个自私的家伙,为了争一口气而踏上科学道路;至于普罗大众,本身不具备认识科学的能力,只懂支持自己愿意支持的观点,而不会实事求是地面对真相……

进步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人性,面对那么多现在看来不可理喻的历史事件,设身处地到其中时,又发现客观存在的现象又是那么“合理”——合人性的理时,也许有人会感慨人性中愚昧一面的强韧,让理性如此的无奈。“历史告诉人类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吸取教训”。

科幻文学的意义

我个人认为,科幻文学的最大意义,是探究在可能的技术进步的大方向下,技术对人类带来的影响。

《三体》探究面对超越人类自身的力量时的态度,与人性仍然“幼稚”的特点,《北京折叠》探究生产力效率高效进步后人类阶层分化的可能情况,《安德的游戏》探索人类英雄成长道路与人类群体自身的态度,还有《银河帝国》对未来社会的解构来解剖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这才是科幻文学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开个脑洞,像看一场爆米花电影一样爽一番就走。

不足

这里提的不足,其实还是想给这本书做一点宣传;我想说的不足,是这本书让人“难以下咽”的特点,这难以下咽足够让很多不了解或不鸟阿西莫夫的盛名的读者弃书。

为了架构两个平行世界、介绍平行世界的社会形态、月球成为地球殖民地后居民对地球政府的态度,作者费了太多笔墨用于描写平行世界的三性社会,平行世界三位主人公的性格、思想、经历,而月球学者、月球居民与地球科学家的感情与矛盾作为支线,也显得很繁琐,虽然暗中推动了科学家的发现,但还是让人读了昏昏欲睡。

幸好故事快结束时,悬疑的感觉随着节奏加紧而成功营造,才显得有几分亮眼。

但瑕不掩瑜,故事的思想、世界观的架构都值得一看。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6355.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