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1500字
读完《局外人》之后,个人对所谓的存在主义、虚无主义并无什么感觉,感受最多的是并不讨厌默尔索这个主人公,对于最后他被判死刑,这应该是情理之中、法理之中的事情。在此,小说的结尾部分,被很多人拿出来阐释过,着重点不在于默尔索被判死刑,而在于他为何会被判死刑,个人觉得原因就是默尔索杀了人,然而他的罪行却被放大到毫无人性,其原因就是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没有留下眼泪,喝了牛奶咖啡等等。
是的,对于审判环节,我也有这样的疑问,感觉作者是在故意反讽,以至于一个杀人凶手被不被读者们憎恨。但是,《局外人》给我感觉最为深刻的不是在审判阶段,而是前面的铺垫。“默尔索”式的冷漠,是一种不去理睬,而不是不作为,他是根本就不去观看或了解什么,直接漠视。而鲁迅笔下的冷漠者们,是“看客”,是完全地不作为,这才是更恐怖的,好不好。所以,我不太讨厌默尔索,虽然也谈不上喜欢,只是觉得有点无辜,的确,他被判死刑是毫无疑问的,我也觉得他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不是被许多无来由,毫无逻辑的名头给否定。
“看客”类的冷漠者,是局内人的冷漠者,他们看似关心身边发生的种种大小事,什么国家大事、娱乐新闻和身边人的小八卦,其实在其内心就是当做一种消遣,过了消遣的意义就抛之脑后,之前的振振有词、冗长分析全化为泡沫。而“默尔索”式的冷漠,是局外人的冷漠,是体制外的冷漠,是那种比想要虚情假意和周围人做一样的事情,又不是自己内心想要做一个与其他人不同的标新立异的形象。后者那种形象是很容易被人看出来的,大家不揭穿只是笑笑,那是因为大家明白所谓“标新立异”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深深地被陷在体制之内。而前者不受体制约束的人,是其他人所无法容忍的。
例如,在大家认为应该悲伤哭泣的时候,默尔索却十分地平静,在大家认为应该畏惧的时候,默尔索却十分地冷静。在大家觉得应该兴奋并且有所期待的时候,默尔索却不以为然。
但是,好奇怪啊,这不是人们所追求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吗?真的很不懂,所谓的人,特别是体制内的人。之所以,老师说她教的学生中,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来自“默尔索”式的冷漠,大概就是因为未踏进真实社会的大学生们,许多还是属于体制之外吧。我似乎可以理解他们,理解默尔索,理解来自体制外的冷漠。并未看透,并未看懂,却也不愿再去了解那些我所不愿了解的人或事,感觉体制之内的人活得好累,是内心劳累的累。也许不是,他们不会觉得累,是乐此不疲吧。对于大学生的“默尔索”式冷漠,更多的是还多了一层迷茫,其根源是他们知道,头脑清楚的了解他们无法逃脱这社会的体制,大学是象牙塔,多多少少让他们活在了自己的世界中,并且几乎不受社会体制所干扰,因此大学是一片圣地啊。然而,对于快要离校的大学生而言,失去了象牙塔的保护,就像默尔索走上了法庭,被体制之内的人,用他们的世界观来审判自己。
最后,我想得最多的是,默尔索绝非是一个内心淡漠的人,他爱着自己的母亲,如同大家一样。“没有人,在这个世上没有人有任何权利为她哭泣。我也是一样,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好像刚才那巨大的愤怒清洗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使我失去希望,面对着充满指示和星星的夜空,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感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确实,非常亲切,我认为我曾经幸福过,现在也是幸福的,将来也会幸福的。为了让一切都做得完善,也为了让我不感到孤单,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能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叫喊声。”在小说的结尾,他似乎要告诉我们什么,告诉体制之内的人什么。理解与否都是无关紧要的了,默尔索式幸福的,曾经幸福过,现在也是幸福的,将来也会幸福的。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6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