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重读完《我与地坛》,忽然意识到,史铁生老师逝世已然8个年头了。8年前,我是一个涉世未深,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而初次读到这篇散文时,我还是个少年。而今再次读起,彼时的懵懂少年已然趟过了应该是最绚烂最有活力的一段生命之河。我常觉得,花季雨季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仅仅是因为它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往后的日子中,将会被某些人或固定的模式所束缚,发展的自由将被限定或束缚到一条线,生命之河不再拥有少年时那种欢腾跳跃的景象。
读史铁生,我读到的是思想的厚重和文字的沉炼。第一次考虑生死含义,便是读《我与地坛》时所触发。我会将自己带入到那个情境中,在那坍圮的高墙下,在那苍幽的柏树间,我坐着轮椅,气急败坏的思考生死的深意,然后慢慢静下来,直到发现了的四季变换,观察着那些来来去去的人,一遍遍的追问灵魂,在旷日持久的冥思中,沾染上一丝佛的味道,最后好像得到又好像没得到的答案。似乎生命中有太多的事都是这样,只有一些景象,一些事实,一些只言片语,都是无法追寻到明确的源头或者答案的。然后我的灵魂就会离开轮椅,看着不知是史铁生老师还是我自己的那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充满同情赞许和敬仰。在对意义的探讨上,史铁生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与地坛》一书收录的散文,是需要一字一句来读的,每个字都无可挑剔和无可替代,更换一个字都失掉了他的韵味。我想,现在很少有作家能做到对作品如此精雕细琢,我也无法猜测,这是一种史铁生老师天生的写作能力还是经过不断修改琢磨才成的作品。总之,史铁生老师对文字的把握是当代作家无法达到的高度。“太阳也不疲惫,把大树的影子缩小成一团,把疏忽大意的蚯蚓晒干在小路上”。这句曾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直到现在,读过的书中,小说中最推崇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散文中唯有《我与地坛》。少年时想做一名作家,当时只会树理想,却从未考虑过怎样实现,也未付出过努力。以致某一天,后知后觉地发现,我与作家距离是如此遥远,也越来越远。如今的我,不再奢求作家梦,只是再次拿起史铁生老师的《我与地坛》,竟在某一刻忽然有了些许少年时的作书的悸动。我想,这也许就是读书的其中一种意义罢。
8年前,史铁生老师逝世,悲伤并没有在我身上呆多久。缺乏仪式感的我,在这里,再次缅怀那个在古老的地坛中推着轮椅的灵魂的追问者。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6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