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后感_1500字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后感1500字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在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与苦难、无聊和平庸。

从福贵家世显赫输到一贫如洗,从人丁兴旺到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从中国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之后,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活着》的故事背景纵横时间都比较长。

很多优秀的作品都会被改编成电视剧或者电影,且不说改编过程如何,单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观众的口味不同,褒贬自然不一。《活着》也是一样。要想把十万字的小说完全融入在一百三十分钟的影片里多少有些不现实,一字不错的呈现原著,个人认为也没有必要。只要能在看电影的时候闪现出看书时的感动,看书的时候能回想起电影中相似或者不同的故事情节,这本就很好。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把小说中的福贵从南方的一名佃户改编成了北方的一位靠唱皮影戏维持生计的艺人,而皮影作为现代“电影始祖”,在《活着》电影中也发挥了贯穿始终的线索作用。

四十年代,当福贵还是少爷的时候,皮影是他在赌场里的玩物,一曲“象牙床上任你游”,见证了福贵从啃老到输光所有家产的全过程。从龙二家里借得了这维生的手段,带着皮影班子开始了东奔西走的唱戏生涯。一把刺刀缓缓滑破幕布,福贵被捉住做了壮丁。在拉大炮打仗的日子里福贵从来没有丢过皮影。遇上进攻,福贵和春生从死人堆里活了下来,被解救。抗日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军营里为战士唱皮影的经历,也成了日后福贵“革命”的标志,和“反革命”的地主龙二相比,福贵再次幸运的活了下来。

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全民大炼钢铁,建立大食堂,同吃同住同劳动,而福贵的皮影又成了他“干革命”的本钱,甚至推动了情节的继续发展。在福贵为公社人民唱皮影的时候,儿子有庆为他端来了掺有醋和辣椒的整蛊“茶水”,福贵把茶水喷在幕布上,追着有庆满院子跑,整个人都是开心的。可是当时自己怎么也笑不出来…心里忐忑老谋子会怎样设计有庆的命运。小说中的有庆是为春生媳妇献血,被不负责的护士过量抽血而死的;而电影中的有庆被老师叫去学校跟大人一起日夜炼钢,疲劳过度缺乏睡眠,竟躺在墙后睡着了,春生醉酒意外撞倒墙,有庆被完全砸在下面,血肉模糊…单是这个情节就能榨出读者几吨的泪水。

六十年代,全国进行无休止的阶级斗争,学生不上课,医生不救人。当时流行的“破四旧”更是文化的大倒退。皮影作为“四旧”之一,必然逃不了被烧毁的命运。小说中的凤霞死于难产大出血,电影中凤霞虽然顺利生下“馒头”,但因产后大出血最终难逃死亡的命运。老谋子在原著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个人物――原妇产科医生、医学权威王斌教授,可悲的是即使这样也没能留住凤霞的生命。当时王教授被打倒在地,关进牛棚,挂着反动的牌子被二喜请进医院,但因为三天没能吃饭,把福贵买来的七个馒头全部吃光,噎住之后又喝了水,自身都难保…面临凤霞的大出血,年轻又没经验的红卫兵根本无计可施。活脱的反讽设计,时代特征鲜明。过去的时光不会再现,但是中国六七十年代的这段历史应该被我们记住。

电影的最后是福贵、家珍、馒头、二喜一家四口一起吃饭的和谐画面。福贵把皮影箱子拿出来给馒头养小鸡用。馒头问福贵,小鸡长大后会变成什么。福贵说,鸡长大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那牛以后呢?”家珍说,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福贵一家的日子也就越来越好了。

《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是一种极尽所能的状态,更像是一场修行。相比小说中前赴后继非死即活的揪心的死,我更喜欢电影最后皆大欢喜充满希望的结局️️。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679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