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2200字
读完之后,发现历史也很好玩。至少,诙谐幽默,却涵义深刻。
第一次系统的读一个朝代的史事,嗯,这个朝代是明朝,就来说说它吧。
说说对明朝最初的认识吧。
明朝,朱元璋,马大脚,朱允炆,朱棣。好了,没读书之前,孤陋寡闻没读过书的妹子一枚,历史人物知道的少的可怜。
当然,读了书之后,慢慢认识了一些人,一些将军,一些读书人,哈哈。
知识库多了点,有皇帝,将军,大臣,还看到了一些人心,计谋,也有仁义,殉国这些铁骨铮铮的气节。(当然妹子同样认为打仗的大将风范也很铁骨铮铮,深深戳动迷妹的心,扑通扑通)
还有一些八卦,裙带关系。感觉这些很有趣。比如很喜欢去百度查一些马皇后的故事,亲戚呀,还有徐皇后的故事,什么兄弟姐妹啥啥啥的,萌死了。
截取下面一小段:
如果说葛诚是一个小间谍,那么下面要介绍的这位就是超级间谍,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此人并不知道自己做了间谍。
这个人就是朱棣的老婆、大将军徐达的女儿。
将门往往无虎子,如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都是如此。但事情总有例外,徐达之子徐辉祖就是一个例外。他虽然出身名门,却从不引以为傲,为人谦虚谨慎,熟知兵法,而且效忠于建文帝。
他利用裙带关系,走夫人路线,在与他的妹妹聊天时了解到了很多妹夫朱棣学习工作的情况,并通报给了一直以来都对朱棣关怀备至的朱允炆。
就这样,朱棣的很多绝密情报源源不断地传到了朱允炆的耳中。
后来查了百度,发现这位徐皇后是个很贤德的皇后,我就放心了,不错,朱棣不行,皇后可以,徐皇后的父亲是大将徐达,兄弟是徐辉祖,好一个忠烈之家。
我挺喜欢这些八卦的,让我的兴致越来越高。
然后啊,会有一些思考,想想也不要紧,可是“细思极恐”,顿时又陷入一种悲凉的感觉之中。
先来说说这种“细思极恐”。
我想,徐达是名将,女儿从出生开始就铁定以后也是什么妃子的,最差也混个大臣妃子做做吧,这种等级分明让平民百姓怎么办,裙带关系要不得。
里面还有许多的,一代名将,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物“反叛”,皇帝杀良弓后,良弓的子嗣后代还是不错的,还是有官职。这种不错,我不知道是欣慰还是悲伤,怎么说呢,过去的历史总是镶嵌在现在的生活,点点星星,可是我知道避免不了。
历史厚重而悲凉,我却不知该喜该悲。
这是规律吧,天地披着历史的壳赐予世间最直白的东西,它无声无息,唯一见证的,不过时间罢了。
这些很奇妙,一点一点的渗入到我的思想里,灵魂里,去感动,去体会。
我还是想接着聊聊一些人物,先聊皇帝。
最开始是建朝皇帝朱重八朱元璋。这两个名字特别有意思,我觉得重八这个名字还特能显示在蒙古“蛮人”的统治下的憋屈,连个名字都随便到不行,欸,具体怎么回事,请翻到书中……(一看很有文化,实际上是看太久忘记了,逃~)朱元璋么,更有意思。璋,锋利玉器也。由元朝铸造的利器必将毁灭戾气的元朝。
最后,朱元璋战胜了志骄的陈友凉,器小的张士诚,夺得天下。请注意,性格决定命运,很生动的在这两人身上体现。
可谓器小无远见,志骄易生事。
再聊大将,决胜千里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还有谋士,运筹帷幄有刘伯温。
天下一得,必定是兔死狗烹。
毕竟皇帝这种稀缺产品在一个统一的时代有且仅能有一个,谁也别想夺走。功臣不行,谋士不行,亲戚不行,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杀!
和他最像的儿子朱棣可是彻底继承了老朱的这点子“优良传统”。有仇必报,有恩也一定恩将仇报。
好了,全杀干净了。大明表面上安定了,朱元璋自认是安心的走了。
可下一个皇帝是谁?
是朱允炆,不是朱棣。
可是不安分的永远在骚动,朱棣造反了。
从燕王到永乐大帝,朱棣所有的所作所以为,我觉得这四个字可以大致概括:外强中干。
我觉得朱棣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是一个有着两张面孔的人。
这个特点可以用很多矛盾句解读。比如:
朱棣从来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但又是一个软弱至极的人。(前者为军事上的强势,后者为堵悠悠之口的心虚)
朱棣从来都是一个自信的人,但对他夺得的皇位又极度不自信。(朱棣强大自信,十分精通暴力法则,他相信暴力不能解决一切,却可以解决你。可是乱臣贼子,市井流言的骂名却不想背)
在心虚和恐慌下,他杀了人,很多人。
杀黄子澄,方孝儒,杀书生,杀状元黄观。挡在他道路上的石子都要清除。
杀念是唯一的信条,杀尽不平方得天下太平。
截取下面一小段:
于是,朱棣开始了他的屠杀。
由于下面的内容过于血腥残暴,我将尽量用简短文言表达,心理承受能力差者可以免观。
铁铉,割耳鼻后煮熟,塞入其本人口中。朱棣问:“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凌迟,杀其子。黄子澄,凌迟,灭三族。
齐泰,凌迟,灭三族。
练子宁,凌迟,灭族。
卓敬,凌迟,灭族。
陈迪,凌迟,杀其子。
此外,铁铉妻、女,方孝孺女,齐泰妻,黄子澄妹没入教坊司为。
无言以对,无言可评。
当然他的两副面孔,对反对他的人很残忍,但对百姓也是施予仁政,也不辜负那个“大”字。我很期待,永乐大帝,下一部再见!
最后小剧场:
当年明月说,越过那历史的迷雾,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强大自信的朱棣,相反,在那光辉的宝座上,坐着的是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人,用警惕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人,并不断地对他们说:
“这是我的宝座,你们不要过来。”
我相信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如果有相见,我想“半边月”朱允炆会憨厚地一笑:“皇叔,别来无恙,你得了天下,可终究还是输了人心。”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6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