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行囊》读后感1500字
说起比尔·波特,还是因为2017年热播剧《欢乐颂2》“赵医生”同款手边书《空谷幽兰》,当时就在网络上下载了比尔·波特全集(《黄河之旅》+《禅的行囊》+《丝绸之路》+《彩云之南》+《寻人不遇》+《心经解读》+《六祖坛经解》8册)电子版。书是下载下来了,却一直束之高阁。直到4月下偶尔在书友的分享下,再次看到这本书。历时18小时,于6月初读完,却一直未曾书写读后感,暑期值班无事,想来正可潦记几笔。
《禅的行囊》,这本书是比尔2006年拜访中国佛教禅宗六祖(禅宗六位祖师—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达摩祖师自印度南渡而来,自广州上岸几乎一直在南方弘法。但因与梁武帝的面谈不契一舟渡江来到北地,住锡少林并传法于二祖慧可。自慧可传法僧璨、僧璨传法道信、道信传法弘忍、弘忍传法慧能,竟又一路向南,由安徽潜山到湖北黄梅再到广东韶关、广州)弘法之地的一次旅行游记。从北京开始,途经太原、洛阳、合肥、黄梅、武汉、广州等地,最后在香港结束,比尔通过拜访禅宗道场中高山仰止的,描述了中国寺庙里的禅修生活,谈了自己对禅的体悟。
全书十六个章节,每个章节的题目都会带有一个“无”或“不”字。如“不立文字”“不见如来”“无山”“无家”等,简明、清爽的语言让人对禅多了些朴素、简雅认识,少了些许神秘、陌生困顿。
当想到禅,人们通常的理解会是:喝茶打坐、吃斋念佛、行善积德、看破红尘。记忆最深的一次,是2010年去往林芝的路上,亲眼看到2个从四川甘孜州的色达五明佛学院前往大昭寺朝拜的2个年轻红衣喇嘛,手上帮着厚铁皮做的护手,膝盖裹着厚厚的类似大货车轮胎的橡胶;一个磕长头(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在坚硬的水泥路面虔诚的前进;另一个拉着插有旗帜的平板车弯腰奋力。
闲谈中得知,他们从4月从甘孜出发,估计10月初就可以到达。进行一场类似朝圣,全程要磕数十万个长头,年轻人要耗时6-7个月,有些老年人要耗费近1-2年时间,甚至在朝圣的路途中魂归上天。当时那种内心的震撼,不由得让我对他们佩服是五体投地。曾以为,这就是心中的佛法,禅道。
本书中,比尔以流水账式的描述手法,用平和的心态、清晰的条理、质朴的语言,深入浅出,把发生在旅途中的见闻,以自己对禅宗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向人们娓娓道来。
当人们想到禅,通常会想到那些外在的特征:不知所云的谈话,出人意表的行为,或者极简主义的艺术形式。但这只是从表面看禅。如果深入其中,从心灵中去看,禅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在集体的互助中,远比个人独自实践更为可行。独处是重要的,尤其是当你在集体中修行之时,但禅的真正力量正来源于那种集体互助式的精神修炼方法。禅宗在中国佛教的诸多宗派中脱颖而出,无论信徒人数还是影响力都一时无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其他宗派是由意识形态驱动的,而禅宗由生活驱动。它的信条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赵州和尚的“茶禅一味”的公案、圆悟勤“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公案、、、、、、和比尔其实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佛法就在世间,禅在生活中、禅在修行中。
大江东去是一种美,小桥流水也是一种美,只是美的内涵、外延发生变化而已;如同,虔诚朝拜是一种禅,喝茶吃饭也是一种禅。
抛开世间、抛开生活、抛开集体生活谈佛法、修行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如同渴了喝水,累了睡觉,热了开空调,冷了加衣服,顺势而为,带着平常心去顺其自然的应对,我想这就是禅。禅修已经不是一门宗教,而是哲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直面初心、洞见本质的精神。
修行即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修禅乃修心,春夏秋冬任我行!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6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