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1400字
刚刚读完这本书,有种想要推荐给每一个人的冲动。因为我们都曾经是孩子,而现在却未必是“自己”;因为我们都来自一个家庭,可能正在一个新的家庭里,构建曾经伤害我们而不自知的家庭模式。
作者有一段话:
我们,真的还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外部的秩序固然不够健全,但家庭里面的黑暗,有过之而无不及。
是的,来自家庭的黑暗。因为很多成年后无法解释不可理喻的行为模式或者思维模式,答案都指向过去,甚至是婴儿期幼儿期的早期记忆,或者被藏起来或者一直可以看到。母亲在这两个时期对待孩子的态度,方式以及陪伴几乎决定了孩子心理的安全度以及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还有,对待自己内在的方式。(书中有很多描述,包括类似3岁以前母亲持续离开孩子两周以上,就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发生这样的观点,不妨中立看待,虽有夸大嫌疑但也不无道理)
中国式家庭很多误区,比如都是父母为了孩子好,比如你只要学习好其他都不要操心,比如你是我的孩子就要都听我的,比如孩子什么都不懂!这些现象都有深层次的心理因素作祟,原因可能就是不正常的家庭情感结构,比如恋母情结很可能导致同性恋,而恋父情结而导致一个人总是愿意重复三角关系并在其中扮演第三者的角色,再往深层次,都是父母之间以及与子女的相处关系出了问题。
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应该是一本自我发现的心理学入门书。从心理学的理解层面,书中有很多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比如温尼科特的“足够好的母亲”,是60分母亲,对孩子是“抱持”的态度,那么怎么做才是“抱持”?比如真自我和假自我,以及什么是自我,都是旁征博引权威或者专家的概念,辅以作者咨询遇到或虚构的案例,理解起来更加接地气。加上,既然是中国式的“家”,中国人读起来肯定也会更有共鸣,最起码大环境的统一性是有的,书中的案例也绝非个例,可能很多人会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一定程度上可以唤起并回答部分自己内心的疑问。
有一点有些颠覆性的发现,我一度以为是理性统治世界,理性的决策理性的行为,但是书中更加强调潜意识,或者感觉的重要。许多看似“理性”的决定,其实仍然是潜意识在作祟,无论是内心的冲突,还是外化的行为,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而非相互割裂,可能很明显,也可能很隐秘,那就是潜意识。
此篇仅仅是作为一个推荐理由的描述,而非读后感。所以,还想分享一点关于心理学的感悟。心理学现在越来越受关注,也有调查表明(大概是“简单心理”发布的),70 后80后进行心理咨询主要是关注亲密关系,而90后则多是个人成长。所以可能家庭理念也在逐步向着更加合理和人性化方向发展吧,但是遭遇亲密关系困境的7080后,大多数都来自一个不那么“正常”的中国式家庭。有一部分人提到心理咨询就会觉得是精神病人才会去,甚至于对待部分遭遇心理问题的人也是用对待“非正常人”的眼光,要不避之唯恐不及,要不就是用大于正常人的宽容和同情。曾有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很受欢迎,书中就有一种观点,在那些我们认为是“精神病人”眼中,我们才是那个不正常的,我们自己司空见惯的合理规则,可能在他们眼中才是“没有逻辑”。所以对于这一点的看法,心理其实和身体一样,都会生病,有的像感冒,有的真的是癌症。但是都是我们的构成,大脑,身体,心灵,应该说有时候心灵决定前两者的健康与否。所以,了解点心理学真的有益,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益于建立并很好的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而且也是教育不可缺席的一堂课。
这本书,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6884.html